【莒光園地】用生命守護家園 英雄典範─孫運璿先生

第一單元:用生命守護家園 英雄典範─孫運璿先生

在歷史洪流裡,由少數人所樹立的表率,經過歲月洗滌與世局推移,更顯彌足珍貴。其中,有人曾用一生的時間,引領國人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更在社會動盪與亂局之中,帶給國人安定的力量與信心,創造享譽全世界的經濟奇蹟,締造出「永遠的行政院長」形象,他就是孫運璿先生。

節目重點:

一、出身於民國2年的孫運璿,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即投身政府經濟建設行列。民國26年「七七事變」爆發,因日軍進逼,孫運璿奉命將位於陝西的電廠機件拆遷至四川,以保存國家寶貴建設。此項任務沿途1900餘公里,崇山峻嶺阻隔,交通極為不便;他不避艱困,組織騾隊搬運,終於克服困難,達成任務。

二、抗戰勝利後,臺灣百廢待舉,孫運璿奉命於民國36年來臺,與工作人員經過短短5個月不眠不休的修建,恢復全臺80%的電力,完成了日本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點亮臺灣的天空。在他擔任行政院長的7年任內,走過中美斷交與第2次石油危機的困境,十大建設全部完工,科學園區正式開幕啟用,甚至寫下18%經濟成長率的驚人成就,為世界第一。

三、大半輩子任職於公部門的孫運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一切以國家為目標,不達目的絕不中止。擔任公職期間,以恢弘的格局和器度,明快果決的決策能力,領導數十萬公務員,建立一個有效率、又有應變能力的行政團隊。此外,即使手中握有數千億資源,但他從不收禮、不應酬,也不剪綵、不題字,其清廉無私的形象受人敬重,高尚凜然的風骨更被民眾永銘於心。

給我們的啟示:

回顧孫院長一生諸多政績,我們看見他有別於一般的政治人物,永遠以國家的利益與發展為依歸,為「政治家」一詞立下難以超越的典範。人們總說:「這個社會需要英雄。」而在我們的社會中,尤其需要像他那樣具有誠懇、踏實、苦幹、執著、廉潔及勇於任事等領導特質的中堅人物。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歷史已經肯定了他對國家的貢獻,讓我們一同效法孫院長,對國家抱持著一貫的熱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更美好的未來全力以赴。

第二單元:忘戰必危

《易經》中記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意指對於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和現況,並非理所當然地安定,應時時抱持警惕之心,才可以確保國家正常運作與永續發展。

節目重點:

一、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人類已經歷1萬4700多次的大小戰爭,從而學習到戰爭的殘忍與可怕;直到文明的現代社會,區域衝突仍不可避免。因此各國為了要預防在自己的國土上發生戰爭,不斷強化國防武力與戰備訓練,這也就是「寧可百年無戰爭,不可一日無戰備」的真理。

二、翻開歷史「巴巴羅薩行動計畫」、「珍珠港事件」、「韓戰」、「贖罪日戰爭」及「第一次波灣戰爭」等幾場改變局勢的戰役,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被侵略的國家都認為對方不會來攻打,接著便突然受到敵人侵襲。事實上,敵人為達成目的,絕不會放棄任何機會,因此才要建立「居安思危」的觀念,防止威脅從每個可能的縫隙進入。

三、反之,以我國為例,「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臺海戰役」,這兩場奠定我國生存發展的關鍵戰役,說明國軍始終秉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態度。國軍不是因為運氣好而獲得勝利,而是持續不斷地增加演習訓練的頻次與強度,才能在敵軍突襲時,立即予以反擊,取得勝利。大家要有體認,居安不可忘危的觀念不僅適用於個人,更要建立在全民心中,成為保衛國家的無形防線。

給我們的啟示:

中共始終不放棄武力犯臺,近年以軍機頻繁侵擾我國防空識別區,而軍艦則假借遠海長訓之名,進行模擬封鎖和攻臺之實,目的就是要麻痺國人的心志,鬆懈我軍民的敵情意識。除此之外,更是從各個層面對我發動的「認知作戰」,無孔不入滲透破壞。面對這樣的現況,最有效的反制方法,就是加強國防和心防,明辨資訊消息來源與內容真偽,才是建構國家安全最有力的屏障。

身為軍人,一定要保有憂患意識。對於未知的敵情威脅,必須從平日就以嚴格的精實訓練做好萬全準備,當外敵來犯時,才有能力以不變應萬變,確保國家安全。

居安不可忘危,平日就以嚴格的精實訓練做好萬全準備,才有能力確保國家安全。(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