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園地】青年節專題報導

文:政治作戰局文宣心戰處

第一單元:青年節專題報導

一百多年前,一群英勇無畏的熱血青年,有感於國難當頭、民間疾苦,在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下,歷經11次革命,終於推翻滿清,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10次「黃花崗之役」。這場幾乎全軍覆沒的起義,雖以失敗告終,卻發揮驚天地、泣鬼神的影響力,吹響了辛亥革命成功的號角。

節目重點:

一、政府為紀念這歷史上慘烈悲壯的一頁,訂定3月29日為「青年節」,也被稱作「革命先烈紀念日」。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別舉行春祭國殤祭典,向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先賢先烈致敬,也藉此提醒青年們要擔負時代巨輪的推手。

二、細數悠悠歲月裡,青年始終是我國家社會的中流砥柱。在黃花崗之役中,用生命挽救幾近覆滅的國家;抗日戰爭中,用生命奮勇抵禦日本的侵略;八二三戰役、古寧頭大捷、臺海空戰、九二海戰等,更是用無數生命確保我國民主自由、安居樂業的生活。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能看見青年們耗盡心力血汗,寫下可歌可泣的輝煌史蹟,也體現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意義。

三、本集節目以陸軍33化學兵群的角度切入,他們為了維護民眾健康與環境安全,不辭勞苦冒著染疫風險,前進第一線執行防疫任務。另外也採訪了基層官兵與榮獲社會優秀青年的國軍代表,講述現今青年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效法烈士典範,去實踐國軍守護國家、愛護同胞的信念,以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決心。

給我們的啟示:

百年前後的青年,同樣都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又富有理想,都具備勇於追夢、敢講敢做的衝勁與熱忱。因此,這是人生中最精華、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段歲月。

當年烈士們用寶貴青春,造就現在安定富足的社會;而今國軍官兵同仁犧牲個人與家庭時光,將美好年華奉獻給國家,矢志成為保國衛民的先鋒,這些都是將小愛轉化為大愛的具體呈現。身為新時代青年,我們都有責任繼志承烈,更應砥礪志節、勤訓精練,讓碧血精神永續傳唱,黃花馨香世代芬芳。

第二單元:我從軍 我驕傲─愛民代言人

我們常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有能力「施予」,就是一種福氣;使別人「受福」,回饋到自己身上,更會滿溢出喜樂之心。本集節目來到喜憨兒餐坊,在憨兒們溫暖熱情的氛圍中,讓榮獲全國好人好事八德獎得主陳林祥士官長及孫新勇中士,與國軍愛民模範鄭叔明及林岡緯2位士官長,分享他們愛民助民所得到的快樂感受。

節目重點:

一、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陳林祥士官長,從事社會服務長達26年。他認為擁有穩定的軍職工作,還有餘力回饋社會,讓他很感恩。在外執行志工服務時,林祥會戴上繡有單位銜稱的便帽,讓民眾知道他的軍人身分,是非常驕傲的事!

二、海軍陸戰隊孫新勇中士,於國中畢業時,在教會牧師引導下參加志工訓練,開啟他的社會服務之路。轉服志願役後,常利用休假期間,回教會做志工。他將擔任志工所學習到做人處事的態度,運用在部隊中,以同理心對待同袍,主動給予新進關心及鼓勵。

三、陸軍工兵訓練中心鄭叔明士官長,常士班畢業後,一直在工訓中心服務,執行過多次救災任務。民國96年開始參加鳳凰志工,還陸續參與華山基金會、地區功德會等急難救助活動。他並帶領高階班隊軍士官學員參與志工服務課程,讓學員體驗公益活動的好處。

四、桃園後備指揮部林岡緯士官長的祖父與父親長期投入公益,從小耳濡目染,讓岡緯產生從軍報國的念頭。現已成家立業的他,會帶著孩子推廣愛心公益,且樂於向他人闡述身為軍職的好處,進而影響某家庭3兄弟,紛紛進入預校及官校就讀,準備投身軍旅。

給我們的啟示:

國軍在戰時為國家、國人挺身上戰場,而在平時也將這份愛民的心化成實際行動,利用公務之餘,號召伙伴或盡一己之力,進行捐助救濟、照顧弱勢、關懷鄉里、環境保護等善行義舉;並將「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意義,融入在軍人養成教育中,以展現對國家百姓的大愛。

就像本集節目邀請的4位愛民代表,不僅是官兵弟兄姊妹們的縮影,也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最美詮釋,使國軍「仁義之師」精神成為溫暖的光,照亮社會每個角落。

陸軍33化學兵群不辭勞苦,前進第一線執行防疫任務,針對衛福部桃園醫院周邊地區,在街道巷弄及人行道,執行消毒作業。 (本報資料照片)

陸軍33化學兵群不辭勞苦,前進第一線執行防疫任務,針對衛福部桃園醫院周邊地區,在街道巷弄及人行道,執行消毒作業。 (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