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是否會持續安倍的親臺路線

由俗稱最親臺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棒的前官房長官菅義偉,是否繼承安倍的親臺路線?如今這問題已成為臺日兩國人民的焦點。本文試圖從菅新首相的政治手腕、國際形式和臺日間存在的問題,預測未來的臺日關係發展。

「建前」還是「本音」?菅義偉期待蔡英文通電話的意涵

9月18日,前內閣總理大臣森喜朗,第二度率領弔唁團抵達臺灣,準備參加李登輝前總統的告別式,並與蔡英文總統會面,就在會面時森前首相表明捎來新任總理菅義偉的口信,要向蔡總統及臺灣人民問好,並且表示「有機會的話可以通電話(何かの機会に電話でも話ができればいい)」。

兩天前的9月16日,在「首班指名(首相指名選舉)」當中,成為第99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菅義偉,在東亞局勢、美中對抗,以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發的肺炎疫情衝擊下,對於國際局勢的動向令人矚目,也因此森前首相與蔡英文總統會面時,所引述的這一段話,讓各方開始揣測菅義偉的本意。

對中國而言,日臺兩國的首腦進行官方聯繫,根本是無法接受的事情,也因此第一時間中國外交部即發表聲明,表示「已與日本政府確認過,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至於臺灣方面由於當天口譯並未將這句話翻譯出來,也引發媒體的一些揣測,尤其大部分臺灣媒體都以「菅義偉期待與蔡總統通電話」來表達,亦引發關注。

不過由於日文有許多表現的意涵,像是禮貌性的用語,以及「建前」與「本音」等,例如在碰面時會禮貌性邀請對方到自己家裡坐坐,但實際上僅是客套話,這些在日文上的用法,筆者認為禮貌性表示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創造出模糊空間,臺灣總統府後續的發言,也是隨著這樣的調性來回應,算是相當好的表現,雙方是否有通過電話雖不得而知,但低調以對的做法,除定調這次森前首相的訪臺目的,也不給予其他勢力有操作的空間。

菅義偉有意延續安倍時代的外交政策

過去菅義偉擔任內閣官房長官時,由於內閣官房長官的職務,在日本內閣當中雖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就內閣的分工上,官房長官主要肩負的還是內政方面。安倍內閣時期,日本的中央政治體制,自原本的專業官僚逐漸轉為首相官邸決策,身為首相官邸內最為重要的成員之一,菅義偉自然熟悉各省廳以及內閣的運作,也因此菅與安倍前首相、麻生太郎副首相三人,被稱為核心決策的鐵三角。

雖然外界都認為菅義偉對於外交並不如安倍前首相熟稔,即便過去有過數次外訪經驗,但先前菅義偉並未對其外交政策多所著墨,因此外界大多是霧裡看花,甚至於質疑菅義偉能否勝任國際外交,尤其是東亞多變的局勢。

其中對日本最重要的,就是美中對抗、對中關係與臺灣問題、日韓摩擦與南海問題等四大層面。除了日韓摩擦之外,其他三大層面都與中國有關,除了美國欲了解新首相的態度,對中國而言,菅義偉能否改善對中關係,以及菅義偉是否持續安倍的親臺策略,對於新時代的臺日關係,就成了西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指標。

不過筆者觀察菅義偉就任首相之後,除了急欲在防疫、經濟回復以及社會問題等內政上,因民眾的期盼而想要有所表現之外,外交問題上有意延續安倍時代的大國平衡與親美的政策路線,因此外務大臣仍由出身哈佛的竹下派茂木敏充續任,而且在就任後四天的9月20日,即進行日美兩國首腦電話會談,後續也與澳洲、韓國及印度等國首腦會談,直到就任10天後,才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對話,而半小時的內容幾乎是行禮如儀,甚至未觸及習訪日的議題,筆者認為這些舉動相當程度表達了菅義偉對外交方面的態度。

民主黨政權的親中路線和自民黨安倍政權的親臺路線

至於臺灣人最關心的對臺關係,目前有部分臺灣的媒體與政黨認為,在親臺的安倍前首相下臺之後,臺日關係似乎將不如過去。事實上自臺日斷交以來,安倍前首相可說是最親臺的首相,其任內與臺灣的關係相當活絡,在第一次擔任首相開始,就展現出對臺友善的態度,即使是在野期間,也以眾議員的身份兩度訪問臺灣,拜會了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前總統李登輝,以及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等臺灣政要。

安倍前首相會如此親臺,或許與其出身有關,安倍前首相的外祖父岸信介與外叔公佐藤榮作,都與臺灣保持相當友好的關係,兩位都曾在首相任內訪問臺灣。安倍的母親洋子夫人,不但多次出席駐日代表處所舉辦的國慶酒會,也曾在2016年6月訪問臺灣,並與蔡英文總統共同出席NHK交響樂團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所舉辦的音樂會。

筆者認為安倍一族長期對臺友好,多少影響了安倍的想法,而一路提攜安倍的自家派閥大老森喜朗,以及小泉純一郎前首相,對臺灣的友好態度,甚至讓李前總統訪日,以及臺灣人赴日觀光免簽證等,也讓安倍首度拜相仍持續小泉的對臺友好政策。

民主黨執政之後,一改自民黨的親臺路線,轉為與中國友好,期間在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臺灣人共捐出了兩百多億日圓的善款,為世界最多,然而2012年東日本大地震週年時,當時的野田內閣在追悼會上不但沒有感謝臺灣,臺灣駐日代表也受到冷落,可見當時民主黨對臺的態度並不友善。

不過即便民主黨主政對中國較為友好,但期間雙方的衝突不斷,尤其是在釣魚臺列島(尖閣諸島)的問題上,包括2010年海保艦艇與中國漁船衝突事件,2012年9月的釣魚臺列島國有化等,甚至於因此導致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並發動遊行,反讓日中雙方的關係降到冰點。

2012年12月安倍再度拜相之後,就在日中關係惡劣的狀況下,重新檢視對臺策略,並且重開臺日漁業談判,最終簽訂雙方的漁業協定,解決臺灣漁船在釣魚臺海域捕魚的合法性之外,在臺灣所發生的幾次天災時,甚至以首相身份發表聲明慰問,最經典的就是在2018年2月8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2的大地震,造成多人傷亡,安倍直接以內閣總理大臣身份,在首相官邸網頁上發布慰問信,除尊稱「蔡英文總統閣下」之外,也在信中表示「東日本大地震時,來自老朋友臺灣的大家的支援,真的感到相當溫暖,至今日本國民仍然記得。當臺灣遇到困難時,我們日本也一定會支援。」

雖然首相官邸官網之後做了修正,不過安倍前首相多次在國會答辯時,直接回應「臺灣是日本的朋友」,並曾稱「臺灣與我們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是重要的夥伴與友人」,相關發言足見安倍前首相對臺灣的重視。

而身為安倍內閣的發言人,菅義偉擔任內閣官房長官期間,自然也遵循首相親臺的路線,不管是在首相官邸例行記者會、國會答辯、或是媒體專訪時,菅義偉也不吝於表示對臺灣的友好。

由於菅義偉的選區為神奈川縣橫濱市,據說與臺北駐橫濱辦事處互動密切,過去也曾隨安倍訪問臺灣,並會見李登輝前總統,在今年(2020年)7月31日李前總統過世後,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發表感言悼念,並在8月7日前往駐日代表處弔唁,還與駐日代表謝長廷會面,兩人短暫的會談。

或許是基於自身的職責,菅義偉長期給予外界的印象是沉穩內斂,發言謹慎,不過筆者觀察到,菅義偉在臺灣的相關問題上,大多表現友好,像是臺灣捐贈口罩時,表示「患難見真情(まさかの時の友こそ真の友)」,而今年五月在被問及臺灣無法參加WHA(世界衛生大會)時,為臺灣無法參與WHA感到遺憾。

從閣僚布局可以了解菅新政權的對臺政策,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即便如此,菅義偉與臺灣政界並無太大淵源,過去對臺的友善發言也多是執行安倍的意志,現在輪到自己當首相,是否仍會延續,自然也引發臺灣方面的議論,尤其是2018年臺灣通過反核食公投之後,日方的確對於臺日關係多少有些芥蒂。

畢竟目前世界上僅有極少數的國家,對於部分地區的日本食品仍未解禁,而過去每年數百萬臺灣人訪日,前往臺灣禁止進口食品的地區觀光旅遊者眾,但臺灣卻沒能以科學數據為準,加上過去的政治惡鬥,導致至今仍無法開放部分地區的食品進口,這對日本來說情何以堪,也因此臺灣部分媒體與專家學者認為,開放福島核災區周邊五縣的農水產食品,將會是走務實派路線的菅義偉最重視的癥結。

加上臺日斷交之後,日本政府對臺灣的立場一直是盡可能避免官方接觸,鼓勵地方與民間密切交流,在國與國的官方接觸仍有相當難度,即便是親臺的安倍擔任首相期間也是如此。筆者目前任駐日媒體特派,有時因公需前往外務省,然而臺灣駐日代表處的官員,無法進入日本的中央官署,這樣的特殊身份,即使是在臺日關係友好的今日,仍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不過在菅義偉內閣成立之後,包括文部科學大臣萩生田光一、行政革新大臣河野太郎等人留任或是位居要職,其特色即是對中強硬與對臺友好。筆者在任職民主進步黨青年部期間,曾多次接待自由民主黨青年局來訪,當時的局長即是萩生田大臣,言談之中可以感受到萩生田大臣的友好態度。

而新任防衛大臣岸信夫,更成為菅內閣對外關係的亮點,讓外界驚訝。由於岸信夫大臣是安倍前首相的胞弟,對臺態度十分友好,時常訪問臺灣,與臺灣朝野都相當熟識,2015年10月當時蔡英文總統訪日時,就是由岸信夫協助接待訪問自民黨、日華議員懇談會以及造訪山口縣。

綜合上述,臺灣部分媒體與專家學者認為,新首相與新內閣組成後,臺日關係可能不如以往,筆者卻認為光從內閣人事的組成,便可觀察到這樣的安排,對於未來臺日之間的發展相當有利,況且在美中對抗之中,既然日本已經選擇親美路線,對於臺灣的重要性自然無法視而不見,也難怪中國政府會老調重彈,要求日本不得與臺灣展開官方接觸了。

這樣的局勢發展,短期看來筆者認為臺日關係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當然在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國際局勢仍將有許多不確定性,而日本內閣近期也傳出可能解散國會,且臺灣亟欲加入CPTPP,此外先前的日本核災區周邊食品禁止輸臺的公投效力,即將在年底到期,蔡政府如果想要與日本發展更近一步的關係,勢必要面對解禁的壓力。

當然對臺灣的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來說,過去在政黨外交方面主要還是以對美工作為主,對日業務的黨工不足,筆者也建議應該要借日本政局的轉變,增加對日的發展,並且培養更多對日外交人才,透過政黨外交發展對日關係,拉攏更多青壯派議員,促進彼此緊密的了解。

陳威臣 [作者簡介]

臺灣駐日媒體特派,自由撰稿人,前資深政治幕僚。1972年生,從事政治工作20年,2016年來日,現居東京,執筆文章以日本政治及社會情勢觀察、日本文化與臺日交流、鐵道趣味為主,作品發表於「上報 UP MEDIA」、「轉角國際 udn Global」、「想想論壇 ThinkingTaiwan」、「思想坦克Voicettank」、「文化總會新活水」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