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過關 拜登仍會對台灣下「臨時禁制令」

美國的法律制度中,有一個法律名詞叫做「臨時禁制令」(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 TRO)的特殊命令,這是由法官所簽發、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施行或阻止某行動的法律程序。通常法官必須在特殊前提之下(如被告可能做出的某項行為會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才能發出這道臨時禁制令。而最近幾個月,拜登政府則看似也對台灣發出了一些「臨時禁制令」。

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欲更名為「台灣代表處」這件事情上,拜登政府似乎就對台灣政府發出了「臨時禁制令」。由於拜登總統在擔任參議員期間有參與《台灣關係法》的立法過程,很熟悉台美之間來往的語彙,拜登政府並未同意讓「台灣」取代「台北」辦事處,這點並不令人意外。拜登政府盡量避免與中國在氣候變遷,以及伊朗核武協議等議題合作上,增加不必要的要素來激怒中國,也不足為奇。今年年初台灣企圖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未果之後,台灣政府只好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

「民主峰會」則是拜登政府對台灣發出「臨時禁制令」的另一明顯例子。數月來各方猜測,蔡英文總統是否親自或透過視訊出席會議,但拜登政府最終並未邀請她。政務委員唐鳳和駐美代表蕭美琴代表台灣雖是當之無愧,但仍埋下了在以後的類似場合,台灣政府將不會由總統出席的隱憂。

儘管美國商務部、國防部、國務院及貿易代表處的高階政府官員在2022下半年度安排多次訪問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但拜登政府並沒有訪問台灣的計畫。在川普政府任期的最後幾個月,訪台的美國政府官員則有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札爾(Alex Azar)和主管經濟、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國務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川普任期最後一周,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原訂訪台,卻在最後一刻取消。這是很好的提醒:《台灣旅行法》與此類訪問是否成行無關,因為外交政策的決策權通常屬於總統,並不能由美國國會單方面決定。拜登政府沒有訪台計畫,基本上是拜登總統的決定,而有鑑於這種外交突破的訪問會為台灣帶來可觀的國外公關價值,牽制住訪台此事,似乎是拜登政府對台灣施加「臨時禁制令」的手段之一。

儘管如此,蔡英文政府與拜登政府的關係仍是不錯的,台灣其他政黨也就只有乾瞪眼嫉妒的份。國民黨兩岸政策以及對禁止進口萊豬公投的支持,為其改善與美國會議員及拜登政府的關係造成了巨大阻礙。而民眾黨和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兩岸、國防和其他議題上的政策立場,到目前為止,對美國的利害相關人來說都是懵懂不清。朱立倫和柯文哲將於2022年訪美,但也不太可能改變蔡政府所受到的華府善意,也不太可能從而得到華府對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善意。

放眼2022年,首先,即使反萊豬進口公投未過關,也不一定保證台美雙邊貿易交流會立刻突飛猛進。此外,要是美政府接下來未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或者針對未來蔡總統或副總統賴清德可能訪問中美洲或加勒比海過境美國的行程中,哪些公開活動是獲准進行的、哪些是不准許的,後者可以說是名符其實拜登政府可能對台實施的「臨時禁制令」手段。

順帶一提,拜登政府如何應對副總統賴清德這位尋求民進黨提名的下屆總統候選人,任何對他提供的過境待遇或期待在美的活動安排,都將會十分敏感,美國如何對之釋出友善,卻又不明顯表示為特定人物背書,將會是一有趣的觀察點。

美國對台某些動作發出「臨時禁制令」,在於告訴台灣並無法從良好的台美雙邊關係中向美國予取予求。或者更正面一點來看,美國把台灣視作一個正常的國家,而不是一個應該要給予特殊待遇的國家。希望台灣政治人物在接下來與美國打交道時,能抱持著這樣的底氣。

(作者為前美國共和黨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