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博歹筊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四大公投結束後,蔡總統馬上召集府院黨及部分綠營縣市長討論「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於是乎,台灣的縣市該怎麼合併?要有幾都?成了熱門話題。

台灣再有第7都會不會太多?新竹縣市有沒有需要合併,確實是個問題,但更值得社會關注的是,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有沒有想利用縣市合併重新畫分選舉區,圖一黨政治利益的心思。

在美國有個知名的政治術語「Gerrymander」,翻譯成「傑利蠑螈」,指以不公平的選區邊界畫分方法操縱選舉,使投票結果有利於某方。也就是說,執政黨試圖通過改變選舉區的畫分,使該黨候選人能夠贏得盡可能多的席位,藉此來鞏固該黨權力的一種方式。以台灣話來說就是「博歹筊」。

民進黨從在野走向執政,再成為全面執政的過程中,很會使用類似「傑利蠑螈」這個技倆,但國民黨上上下下早些年沒有警覺,反而還大加配合,幫助民進黨擴大執政版圖。如今即使知覺到民進黨在搞這個,也還亦步亦趨地跟著民進黨起哄。

其中以高雄縣、市當年合併成大高雄市,和台中縣、市合併成大台中市最具代表性。在合併前,高雄縣一向是綠絕對壓倒藍,都是綠營執政;高雄市則不同,在幾次高雄市長選舉中,國民黨與民進黨互有輸贏,選票差距甚微。推動縣市合併後,除了韓國瑜以韓流翻盤,得以短暫執政外,大高雄市的選舉就都成了綠營的天下。

合併前的台中市,選舉一向是藍大於綠,台中縣則少藍多綠,合併後的大台中市,綠營才有掌權的機會。就算現在是國民黨執政,但只要看看盧秀燕市長得票的版圖,就可以理解縣市合併對綠有利,還是對藍有利了。

《選罷法》有關罷免的門檻,民進黨僅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就由綠營占多數優勢的立法院發動修法下調,讓罷免民選官員及民代比較容易,而就在降低門檻後,就順利把打破民進黨鐵板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掉了。

幾個月前,民進黨全黨上下力挺的台獨同路人—台中市立委陳柏惟被成功罷免後,民進黨人相當不滿,開始批評起《選罷法》的罷免門檻太低,才導致陳柏惟「這麼優秀的立委」慘遭無情罷免。於是,有人又開始討論是否有必要把罷免門檻提高了。

從以上這一連串情形來看,民進黨把罷免門檻下修的作法,何嘗不是另類的「傑利蠑螈」。現在,民進黨又開始發動縣市合併的討論,國民黨可不能再當政治傻蛋,拿政治危機當自家發展良機,得處處小心謹慎,別掉入了人家陷阱,還高喊英明。

反萊豬公投,連全台兩大養豬縣市,雲林縣、屏東縣都能投出不同意人數大於同意人數的結果,就很明顯看出,台灣社會已經因為藍綠對立,是非黑白不明到連食安都可不顧的地步了。

我的看法是,以目前台灣社會的情況,國土規畫不是只談新竹縣市合併、北北基合併這類問題,而是應該更宏觀地依這次公投顯示的民意,考慮把台灣重畫成3個都:台中以北的「北都」、彰化以南的「南都」,以及台東、花蓮及宜蘭的「東都」。也許這樣會讓社會更和諧,至少比民進黨依政治算計進行的縣市合併更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