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的一句話,讓產業界都炸鍋了!

金秋10月,神清氣爽,正是豐收好季節,產業界也忙得不亦樂乎,未料,總統蔡英文的一句話,卻讓製造業的群組頓時炸了鍋!很多廠商開始收到公會的通知,要研討各種「減碳」措施,希望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相信,多數人都聽過《巴黎協定》,這是195個聯合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用來取代京都議定書,所通過的氣候協議,期望大家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的趨勢。各國也據此自訂減碳方案,當時的總統馬英九政府評估台灣的能源現狀後,喊出「2050年減碳50%」的口號。

但,從2016年政黨輪替後,新政府再也無人提起這個目標了。

就在今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參加美國在台協會舉辦的創新論壇時,首次對外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蔡英文總統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參加AIT舉辦的創新論壇宣示減碳決心。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參加AIT舉辦的創新論壇宣示減碳決心。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參加AIT舉辦的創新論壇宣示減碳決心。總統府提供

當時的與會貴賓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因為蔡政府執政五年多來,從未承諾過任何「減碳」目標,台灣怎麼一下子就要與國際接軌了?而且,不是舊政府制訂的「2050年減碳50%」目標,而是「2050淨零排放」目標。

多數人聽完這席話,心想會不會只是「世界地球日」的應景談話?

蔡總統一聲令下,各部門如火如荼展開「淨零」行動

豈知,雙十節時,蔡英文又在國慶談話中表示,「我們已經和國際主流同步,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必須和各界一起規劃路徑圖,把握相應趨勢、及早評估風險,建構更具彈性、更有應變能力的供電體系。這不僅攸關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

10月13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隨即召開會議,邀請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環保署長張子敬就「如何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進行報告,朝野立委也紛紛提出質詢。

關注焦點在於,歐盟今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要針對未遵守規定的進口產品徵稅,預計從2023年開始試行,2026年全面生效,政府該如何協助企業及早因應各國推出的各項環境政策及減碳機制?

張子敬指出,環保署2023年會訂出每公噸收取碳費的金額,同年即開始課徵碳費。規劃先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以上的「排碳大戶」收取碳費,主要以電力、水泥、鋼鐵、光電半導體等耗能產業為主。

但,王美花卻坦言,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確實「很難」,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困難的目標,政府會從排碳大戶作課徵,但中小企業也必須做綠色轉型,經濟部有義務協助中小企業因應,將推動大型企業協同供應鏈,以大帶小進行減量,協助低碳轉型。

經濟部長王美花。經濟部提供
經濟部長王美花。經濟部提供

經濟部長王美花。經濟部提供

國發會則是啟動中小企業盤點指引,龔明鑫說,等示範案例出來後,擴散出去就會很快。

蔡總統一聲令下,各部門如火如荼展開行動,各產業公會、協會也陸續收到政府的公文,希望找出示範廠商試行,以期達到減碳目標。

穩定的能源政策是「零排放」的重中之重

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動作最快,已發文業者,並協同工研院電光系統所一起拜會廠商,以了解PCB業者對於淨零碳排的看法,以及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一家中型電路板(PCB)廠表示,台電一度電2.5元,綠電約5至6塊錢,初估全部使用綠電,一年成本將增加3000萬元,「我原想如果增加個幾百萬沒關係,豈知一算下來是幾千萬,等於吃掉一半的EPS(稅後純益),就算利基型商品毛利約三成,也承受不起,」部門主管說,目前外銷訂單不多,會再評估看看。

連自行車零組件業者都感受到壓力。彥豪已被歐洲客戶當成供應鏈的示範廠之一,希望彥豪能逐年減碳,預估2030年達到百分百綠電目標,明年元旦開始購入綠電,預估恐新增4、5000萬的用電成本,也是不得不做,「這已是世界潮流,否則以後很難拿到國際訂單。」總經理陳永煌說。

其實,並非業者不想「減碳」,多數大廠已啟動潔淨計畫,而是台灣的能源配置,想要達標是難上加難。

台灣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彙整會員廠商的意見。他坦言,首要課題,穩定的能源政策是重中之重,政府應讓國人放心,何時有足夠的「潔淨能源」可以使用。由於政府已規劃2025年核電廠全部除役,業界希望能有明確且穩定的替代電力方案之後,再讓核電廠除役較為妥適。

「雖說PCB是電子工業之母,電卻是所有工業之母,」李長明再次強調,發電業又是最大的排碳大戶,如果政府無法從能源著手,建議政府一定要修改電力結構、除役時間也要慢一點,否則,產業很難生存。

台灣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池孟諭攝
台灣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池孟諭攝

台灣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池孟諭攝

台灣全年所發的再生能源,僅夠台積電一家使用

其實,五年前匆促上路的新能源政策,制訂出2025年燃氣五成、燃煤三成、再生能源二成的電力配置,核電廠(零碳排電力)將走入歷史後,潔淨能源將更為吃緊,僅能依靠光電、風電及少數水力發電,這些靠天(太陽、東北季風)的綠電來源更為不穩定。

尤其,大廠已宣示要達標,例如台積電去年成為第一家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半導體企業,承諾2050年前全球營運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讓用電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歸零,以降低環境衝擊。去年,更大手筆花1490億元,簽下沃旭第二期的離岸發電20年。

根據台積電「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資料顯示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絕大多數工廠在台灣),約台灣總電量的5%左右。台灣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151億1981萬1000度,綠電確實僅夠台積電一家使用而已。

截至目前為止,能源局已發出78萬張綠電憑證,預估明年第一季有望突破100萬張,交易可望超過10億度。據悉,市面上99%均被台積電收購,顯見半導體對綠電需求龐大,也讓其他產業更難買到憑證。

棘手的是,台灣不僅綠電不足,連「碳權交易」都是空中樓閣。台積電也急著問政府:到底「碳權交易」機制何時才會出爐?現況是,廠商搶不到綠電,連想買「碳權」都不可得。

李長明指出,廠商一定會竭盡所能,改善製程及各種廠務設施,包括改良現有設備以降低碳排,甚至引進新設備時,也會與設備廠商合作研發出低碳或無碳排的設備,透過各種智慧的監控系統以減少用電。

聯齊科技事業發展經理楊清晏建議,廠商必須透過能源管理,才有辦法節能、降低綠電的使用成本。

不過,即便如此,產業還是很難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RE100僅希望會員百分百使用綠電,並未要求一定要淨零,淨零碳排是非常嚴峻的考驗,」楊清晏說出了廠商的心聲。

廠商做好因應措施,消費者要有「萬物齊漲」心理準備

一位電子業的總經理說,不敢想像,也還沒有去細算過,假設整個集團旗下的工廠都用綠電或是買碳權,會增加多少費用,「少說都要三倍以上吧!」

根據,全球國際能源總署(IEA)7月出版的「2050淨零排放──全球能源界之減碳途徑」報告指出,截至今年4月底為止,除歐盟外,全球200多個國家中,目前有44國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僅10國將承諾入法(具法律約束力)。

台灣在連「減碳路徑圖」都沒有的情況下,蔡政府就貿然承諾「2050淨零排放」,也難怪雙十節過後,各個產業界會怨聲四起了。

這次,環保署速度之快,更令人吃驚,隨即趕在10月21日預告修正草案,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納入2050淨零碳排目標。一旦立法院通過,台灣將成為全世界第11個承諾入法的國家。

減碳以共同遏阻全球暖化,已是全人類的共識,但政策要務實且能執行,不能只是喊口號,台灣在脆弱的能源政策底下,最終,產業買不到綠電,僅能被政府課碳稅,或是以買碳權的方式因應,各行各業一定會反映成本,最終將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所以,蔡英文總統的一句話,除了廠商要做好各種因應措施,民眾也要有「萬物齊漲」的心理準備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