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產業如何與疫情共存 柯P揪12巨擘尋解方

台北市文化局舉辦「2020臺北後疫時代藝文產業論壇」,分別從IP經營趨勢、影音數位串流、藝文新經濟模式等議題,探討後疫情時代藝文產業的轉型可能性。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藝文產業,改變消費行為模式,也重塑全新的產業生態。台北市文化局於9月3日舉辦「2020臺北後疫時代藝文產業論壇」,分別從IP經營趨勢、影音數位串流、藝文新經濟模式等議題,邀請藝文產業中公私部門12位頂尖代表出席分享產業經驗,探討後疫情時代藝文產業的轉型可能性。

與疫情共存,推五加三無圍牆博物館計畫

柯文哲市長出席致詞時表示,台灣的文創相關產業公司家數約6萬3千多家,一年產值達8500億元,每年持續成長中。預估未來2年內,新冠肺炎疫情都會存在,相關產業從防疫、紓困到產業轉型,要學會與疫情共存。

面對後疫情時代,台北市文創產業的策略為「5加3計畫」,在既有多元文化基礎之下,採取無現金交易與非接觸藝文活動。所謂五加三無圍牆博物館計畫的五,包括北投溫泉、大稻埕、城北廊帶、萬華艋舺、城南台大;至於加三「士林北藝」、「南港北流」、「信義松菸」,整個計畫加起來共八個區塊,讓文化與觀光結合發揮最大效益。

蔡炳坤副市長亦出席,發表以「旗艦型藝文場館與無圍牆博物館」為題的短講,說明本府將如何從北流、北藝等新落成藝文場域,打破一般博物館的框架,延伸到周邊市民的生活區域,形成無圍牆博物館,讓市民共同尋找在巷弄中的達人故事。

以IP為核心價值合作,發揮台灣創作生命力

全球最賺錢前50個IP(Intellectual Property)都是透過跨產業呈現,創造出驚人的收益。針對「IP 孵化–製作–行銷- 從原創、體驗到消費的趨勢與挑戰」這個議題,文策院丁曉菁董事長認為,所有的IP重點都在於最原初的創意者,唯有真正打動大眾消費者的心,才可能跨到各種形式,並進一步讓產值持續發酵。

城邦集團何飛鵬執行長建議所有人一起投入創作,唯有足夠多的好作品出來,才能讓IP有後續發酵的作用。霹靂布袋戲黃亮勛總經理分析,一個IP從孵化到成功是很長的路,不要單打獨鬥自己經營,這樣風險太高,最適合的方式即是整個產業一起去孵化一個IP,才能發揮長尾效應。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饒紫娟總監,探討如何打造本土化IP與有效率的產出,以及對外輸出文化影響力時,國產IP需要彌補強化哪些要素,希望透過跨區跨域的異業結盟與科技創新,找到創作的新契機。

數位活動參與已成疫情後新常態

第二個要探討的則是「在後疫情時代及數位串流下,流行音樂、電視電影的未來發展」。TVBS劉文硯執行副總認為,疫情加速了TVBS與整個產業對於轉型的需要跟渴望。透過《食尚玩家》《女人我最大》《健康2.0》等節目,這些原本都是家喻戶曉的內容IP,產生出新生意的生態鏈,藉此從數位上獲利。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黃韻玲董事長認為,線上演唱會跟線下演唱會必須要做整合服務,除了現場樂迷之外,同時也能透過5G訊號直播的方式傳送到國外,藉此建立線上收費機制。北流未來會先建立5G基礎建設,扮演線上線下整合應用的橋樑,協助業者創造360度顧客無縫消費體驗的經驗。

威秀影城吳明憲董事長表示,電影院做為社交場所並沒有自製內容,未來必須要引進非常多元的不同內容,提供給消費者做社交的需求。此外,也會轉型跨足到媒體,如販賣熱賣電影授權的周邊產品或演員的穿搭,進一步再轉到電商的部分,以擴大營收。

台北電影節李亞梅總監表示,台北電影節完全沒有打消舉辦的念頭,由於受疫情影響,幾乎沒有新片上檔,因此台北電影節的票房,今年逆勢成長比去年增加10%,還獲得美聯社等國際媒體報導。

第三場的「後疫情時代藝文產業發展-藝文消費行為改變及新經濟模式」,則專注於表演藝術團體的困境跟未來轉型方向。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建議,可以拍攝排練過程。其實排練往往比現場的表演更精采,如演員凸槌等實境秀,只要願意耐心拍這些過程,非但不會妨礙票房,還會更吸引大家進場。

綠光劇團吳定謙導演說,劇團表演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現場感,除了借重VR技術讓數位播放感受到觸覺,否則成功率應該不會太高,漢米爾頓因先前一票難求,數位化成功畢竟仍是一個特例,不能當通例。

表演藝術聯盟林佳鋒理事長說,以往表演團體要跟銀行增貸貸款相當難,但因文化部有紓困,現在銀行反而大方借款,能夠爭取到更多的現金流,出現了另一個轉機。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強調,必須要學著如何跟病毒共存,不要過於製造一些恐慌。即便在有病毒的環境之下,只要嚴格遵循各種防疫措施,還是可以做安全的演出。

柯市長強調,這次論壇,北市府並非已有答案,而是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藝文產業未來的出路在哪,政府又能提供哪些協助,預計開完九場論壇之後彙整多方意見,將在明年2月推出台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轉型計畫」,為產業找到贏得商機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