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解碼 台北當代館推有聲平台

因應疫情時代,且隨著科技推陳出新,數位媒體運用當道,台灣的美術館也更積極推出創新服務,今年將邁入20周年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便嘗試推出Podcast的系列節目,希望接觸更多不曾走入美術館的聽眾。

原為日治時期「建成小學校」,後為台北舊市府,台北當代藝術館為古蹟活化再利用,於2001年開館的當代藝術空間,館長駱麗真表示,希望開發當代藝術的推廣面向,今年嘗試了諸多創新服務,包括VR線上展覽,將館內展場實景透過3D虛擬實境技術,結合作品導覽,讓還未走入美術館的人得以親近展覽,此外,也規畫了首季7集的Podcast節目。

當代館的「MoCA on Air」籌備之初便透過問卷,取得台灣對藝術感興趣受眾,對於有聲節目的接受度及習慣,包括:節目長度不超過半小時,兩人對談形式最受歡迎,多半於通勤時間收聽。又因為以藝術入門者為主要對象,因此節目主題並不鎖定展覽介紹,而是對藝術圈現象「解碼」。

規畫「MoCA on Air」主題時,正逢電影《天能》上映,許多人討論機場自由港藏匿藝術品的真實性,當代館的研究員們於是發想,許多藝術圈確實發生的現象,對於未涉獵藝術領域的聽眾而言,往往帶著魔幻神祕色彩,因此首季節目便介紹藝術市場的一些特殊現象,如首集由媒體人李漢威、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黃建宏談「當代藝術是間諜隱身的最好偽裝!?」介紹了冷戰期間,藝術無意間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下的間諜,而冷戰結束後,藝術家在作品中表達意識形態,又宛如一種「臥底」身份。

除了台北當代館,台南市美術館(南美館)、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美館)也都持續經營有聲平台,南美館在「i聽聽」上,由藝術家、策展人及館長,帶大家認識南美館及當下的展覽;嘉美館亦透過「藝術廣播」談對在地藝文推動的想法,在不同的藝術生態中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