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發布會上缺席的 MacBook Air,發布 14 年來都有哪些故事?

剛剛過去的 Apple 春季發布會上,一系列五彩斑斕的新品之間依然難覓那個熟悉的身影。距離上一次 MacBook Air 的配置更新已經過去了接近 500 天,而考慮到它自己的更新史,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 MacBook Air 作為曾經摘得「全世界最薄的筆記本電腦」頭銜、並且至今潛力依然不低的蘋果老將,是否會遇到另一個長達數年的寂靜時期?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

消費電子產品的進步迅捷但悄無聲息,在缺少對比的環境下,我們往往很難留意到某個產品與當下的絕對時間跨度。2008 年 1 月發布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就是這樣一個歷久彌新的例子。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型號名 A1237 的 2008 款 MacBook Air 在設計上有什麼驚為天人之處——然而只消找到一個同時期、同樣主打輕薄便攜的競品,哪怕只是簡單的一瞥,也可以立刻明白當賈伯斯在發布會上解開信封時,全場震耳欲聾的歡呼聲的緣由。

談到 MacBook Air 時,那張牛皮紙信封是一個繞不開的標志| Lawrence Journal-World

彼時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仍然處在一個積極探索產品形態的時期,其中自然不乏以極致的輕薄作為賣點的產品,無論是戴爾 XPS M1330 、東芝 Portégé R500 ,抑或是被賈伯斯在 Macworld 大會上作為對比對象的索尼 VAIO TZ 系列,都稱得上是當年在筆記本電腦工業設計方面的佼佼者。

VAIO TZ 與戴爾 XPS M1330|Notebookcheck

與此同時, 2008 年的市場也依然沒有完全脫離那股由索尼帶起來的「硬工業審美」:繁復的線條和凌厲的邊角固然風格獨具,但是搭配上塑料邊框和形態各異的接口,也的確難以稱得上整潔。

東芝 Portégé R200| YouTube

但是那時的蘋果就已經展現出了「果敢」的瘦身精神:既然困擾產品研發的問題是如何將種類繁多的 I/O 和體積巨大的光驅塞進更小的機身,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去掉一些東西呢?

縱觀 2007 、2008 年的筆記本市場,對機身厚度限制最大的單一零件往往是光驅( Optical Disk Drive, ODD ),以及比如 VGA 、 RJ45 之類本身大小固定的標准接口。然而通過將不可擴展的內存集成到主板上、徹底拋棄光驅,以及使用了由初代 MacBook Air 獨佔且尺寸僅僅和 USB 接口相當的 micro-DVI 接口,蘋果得以將一塊 13.3 寸的屏幕和全尺寸的 78 鍵背光鍵盤裝進了最薄處僅有 4 毫米的鋁合金機身中。

PC Watchホームページ

盡管如此,光盤作為彼時仍然很重要的數據載體,哪怕賈伯斯在發布會上將 MacBook Air 定義為一台為無線而設計的機器(MacBook Air was built to be a wireless machine),也依然需要為砍掉的光驅尋找一個替代方案——畢竟購買 MacBook Air 時的很多支持軟體都還是附贈在光碟中的——除了一並發布的一款 USB 接口的外置光驅 Apple SuperDrive 之外,賈伯斯還在發布會上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了 OS X Leopard 中添加的 Remote Disc 功能:通過安裝對應的軟體, MacBook Air 可以借用局域網中其他 Mac 或者 PC 的光驅進行程序安裝或者光碟燒錄。從結構與字面意義上看,這或許就是「雲端」早期的雛形之一吧。

蘋果為光碟的各種用途提供的解決方案| PC Watchホームページ

當然,如今回看第一代 MacBook Air 的身型,我們不難發現蘋果有些投巧的收邊設計對於機身極限尺寸的數據的優勢。但是將東芝或者 VAIO 的競品放在一邊,又有誰能否認討巧的設計在視覺上不討喜呢?

鋒利的裙邊設計不僅讓 MacBook Air 在尺寸數據上獨具優勢,在外觀上更是超越對手數年| Engadget

就這樣,一台真正有著筆記本身材的筆記本電腦帶來了 2008 年已經察覺到病痛的賈伯斯在 MacWorld 大會上最自豪的笑容。

MacRumors

▍從時尚寵兒到街機

2008 年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在發布後迅速引起了反響。除了從東芝的手中奪走了當年「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的桂冠之外,更是徹底引爆了輕薄本(或者叫 Ultraporables )的市場,各家廠商都相繼推出了在設計和製造工藝上更進一步的輕薄新產品,比如東芝 Portégé 的升級款 R705 、 VAIO Z 和聯想 Thinkpad X201。

外觀上已經相當現代的東芝 Portégé R705 ,發布於 2010 年| NotebookCheck

而蘋果自然也不會讓這個改頭換面的新興市場部分從指尖溜走,在 2009 年進行了一次常規的性能升級之後,於 2010 年 10 月 20 日帶來了新款的 MacBook Air 。並且與兩年前不同的是,這次還有一個同行的小弟弟。

相較於初代產品, 2010 款 MacBook Air 最大的亮點便是全新的機身設計和工藝。與 2008 年的款式相比,新款 MacBook Air 的鋁合金 unibody 機身完整度更高,機身邊緣的處理也由之前的圓角銜接變成了直角拼接圓角的設計,給側面的接口留出了充足的空間,不再需要擔心因為 U 盤的體積過大卡住蓋板而無法讀寫的問題了。

而在 I/O 的數量與完整性上, 2010 款 MacBook Air 同樣完成了一次不小的進步。除了隨著 USB 標准的不斷普及而在機身左側添加了第二個 USB 2 接口之外, 13.3 寸機型上還額外新增了 SDXC 卡槽;同時兩款新機型都在螢幕分辨率和電池上有所提升,並且由於蘋果產品線的更新節奏,這個分辨率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當時兩款起步配置的 MacBook Pro ——那時的 1680*1050 高分辨率螢幕還只是 15 寸 MacBook Pro 的一項選裝配置——使得 MacBook Air 在大約半年的時間內成為了螢幕分辨率最高的蘋果筆記本

蘋果直到 2012 年 6 月才為 MacBook Pro 標配了視網膜顯示螢幕,在默認配置的分辨率上超過了 MacBook Air

再加上隨著 iPad 與 iPhone 產能的擴大而已經熟悉的閃存技術被應用在新款產品上,讓彼時的 MacBook Air 得以驕傲的打出「即刻啟動」和「待機時間一個月」的口號,也毫無爭議的成為了當時蘋果筆記本產品線上一個極具競爭力選項。

演講台上已經明顯瘦削下去的賈伯斯|Pinterest

然而就從這樣一個可以看作是「第二次開門紅」的產品迭代開始,在此後的整整 7 年時間裡, MacBook Air 幾乎成為了那個被蘋果遺忘的棄子。除了間或的性能升級之外,我們再無看到蘋果對於這員老將的明確態度。

伴隨著聚碳酸酯塑料機身的無印 MacBook 在 2011 年結束銷售, MacBook Air 成為了蘋果筆記本電腦產品線中最便宜的機種。得益於質感和質量遠超彼時同價位輕薄本的鋁合金 unibody 機身、時至今日仍然不覺厚重的三圍以及系統與硬件的良好配合, 讓 MacBook Air 一舉成為了很多人接觸蘋果電腦的初體驗。

(Ming-Chi) Kuo recently toldAppleInsiderthat "his most recent checks in Asia indicate Apple shipped a total of 1.1 million of its 11- and 13-inch MacBook Airs during the three-month period ending December, making the new breed of ultra-thin portables one of the company's most successful Mac product launches ever." ——《大西洋》雜志 2011 年對於 MacBook 銷量的評論

然而即使是領先市場三年乃至五年的設計,也不可能在按兵不動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這樣的地位,更何況是在 7 年這種對於技術領域來說巨大的時間跨度上。

不僅僅是蘋果的其他筆記本產品開始逐漸與 MacBook Air 拉開明顯的代際差——尤其是當蘋果將視網膜顯示屏變成 MacBook Pro 系列的標配後——仍然拘泥於 127 PPI 的 MacBook Air 在最重要的屏幕觀感上除了明顯落後於自家的產品線之外,市場上的各家競品也逐漸追上了蘋果的步伐:伴隨著英特爾提出了「Ultrabook」的定義,戴爾 XPS 13 、Thinkpad X1 Carbon、宏碁 Aspire S7 、惠普 Envy Spector XT 等等各具特色的產品系列已經不再需要與蘋果直接在單一功能性上進行競爭,同時也並沒有因為功能性而過分的犧牲機身尺寸,亦導致 MacBook Air 原本的最大優勢不再。

The Verge 在 2011 到 2013 年間測評過的多台 Ultrabook| The Verge

如此來自蘋果內部 MacBook Pro 和外部市場兩方面的壓力相結合,導致楔形鋁合金機身的 MacBook Air 逐漸從曾經那個引領星巴克潮流的時尚象徵變成了一塊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回觀 2016 年前後各家科技媒體對於升級到最高選配 1.8 GHz i7 處理器的 Air 的評價,高頻出現的結論往往是:如果你必須要用 macOS 而且預算不高,否則 MacBook Air 真的沒有什麼考慮的必要——和如今 iPhone SE 收到最多的評價非常相似。

The MacBook Air remains an excellent ultraportable choice for students and other macOS fans with basic computing needs, but despite killer battery life, it will disappoint power users with its low-resolution display and outdated processor. ——《PC雜志》對於 2017 款 MacBook Air 的測評

The screen technology looks seriously dated at this point, especially when Apple packs such fantastic displays into its other MacBook ranges, so make sure searingly sharp images aren’t too high on your priority list before buying. However, if a portable road warrior is what you’re after, this is still a great choice. ——《Stuff》雜志對於 2016 款 MacBook Air 的測評

MacBook Air 風雨飄搖的窘境更是因為 2015 年蘋果家族另一位更輕、更薄、更高清的成員的加入而雪上加霜,也就是迄今維持著 MacBook 系列身材之冠的 12 寸 MacBook 。一塊分辨率達到了驚人的 2304*1440 的 12 寸屏幕、彼時還沒有爆出可靠性問題而極具未來感的蝶式鍵盤,以及邊到邊的 Force Touch 觸控板都讓在這位後起之秀的光芒籠罩之下的 MacBook Air 顯得更加尷尬。那時的 MacBook Air ,若非因為極端的預算限制,否則很難出於任何的理由被選中。

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都很難相信這是同時出現在 2015 年的產品

▍弄潮兒也需要補補課

幸運的是,蘋果並沒有就此拋棄 MacBook Air ,在長達 7 年的沉寂之後,果阿哥最終還是將 MacBook Air 從冷宮中請了回來。2018 年 10 月 30 日的蘋果特別活動上,伴隨著如今已經越來越難得的全體歡呼和鼓掌,庫克微笑著在 SHAED 那首《Trampoline》的口哨聲伴奏中宣佈了自 2010 年以來 MacBook Air 的首次徹底升級。

這次來之不易的升級為與鋁合金屏幕邊框 MacBook Air 的「七年之癢」終於帶來瞭解脫。除了一塊與 13 寸 MacBook Pro 相同分辨率的屏幕之外, 2018 款 MacBook Air 也繼承了蝶式鍵盤與 Force Touch 觸控板,補齊了與同年其他 MacBook 成員的代差,同時總算在整條 MacBook 產品線之間統一了設計風格,也徹底將屏幕背光點亮的蘋果標志與 USB-A 接口移除,完成了最後一塊蘋果下一個五到十年的筆記本電腦設計的拼圖。

但是蘋果作為蘋果,在循規蹈矩的時候也總是能夠掏出一些讓人猝不及防的產品,這其中就包括發布於 2020 年 11 月 10 日的使用了 M1 晶片的最新款 MacBook Air ——就在 M1 款發布的半年多前,蘋果剛剛為 MacBook Air 在英特爾處理器范圍內做出了最後一次性能升級,允許用戶最高配置到 16 GB 的運存和 10 代 i7 處理器——堪稱一次經典的「背刺」行動。

按照發布順序計算, MacBook Air 亦是蘋果歷史上第一台 Apple Silicon 電腦

而 M1 的入局也幫助 MacBook Air 重新回到了人們的關注當中。作為首批搭載自研 SoC 的蘋果電腦之一, MacBook Air 由此獲得的快速喚醒和超長的續航更是幫助它扳回一城,在網頁瀏覽和辦公負載中表現出了幾乎碾壓同等級競品的響應和續航表現;得益於 M1 優秀的能耗比,蘋果更是大膽的重新採用了 2015 年 MacBook 上的全被動散熱方案,再一次展示起庫克時代的「禪意」理念,伴隨著針對 ARM 架構進行優化或重寫的主流軟體積少成多,逐漸為它打響了一片「絕佳辦公電腦」的名聲。如今的 MacBook Air 重新成為了入門級 MacBook 的優質選項——同時也是唯一的選項。

▍ARM 與 Air ,終於在一起

2020 款 MacBook Air 重回正軌的優秀口碑與 M1 的加入是不可分割的。作為一款將來自 12.9 寸 iPad Pro 的便攜性延展到 MacBook 產品線中的鋪路石,唯有當輕薄便攜真正的與超長續航得以共存的時候, MacBook Air 竭盡全力削薄機身的優勢才能有效的體現出來,而 ARM 處理器就是這個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場景中的救星之一。

蘋果的戰略優勢之一正是憑借強大的軟硬體協調能力,無數次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相較於能耗問題優先級不高的桌面端,比如 iMac 、 Mac mini 和 Mac Studio ,以及節能效果要為整體的性能釋放讓路的 MacBook Pro 產品線, ARM 架構在性能與功耗比上達到的平衡最後依然在側重便攜性的硬件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回報——也就是如今使用 M1 的 iPad Air 、iPad Pro 與 MacBook Air 產品線。由於 iPadOS 作為從移動端回頭向桌面端進化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探索合適的使用模式, Apple Silicon 的加入最終還是讓已經沉寂了太久的 MacBook Air 成為了那匹大家都沒有預料到的黑馬。

來自加拿大白嫖王的首肯

至此, MacBook Air 依然作為起始價格最低的蘋果筆記本電腦,輔以一塊能力在平均水準之上的廣色域屏幕、偶爾還能「越級打怪」的揚聲器,以及同類產品中無可爭議的續航表現,更是有些一轉攻勢將現在依然使用帶 Touch Bar 的舊模具的 13 寸 MacBook Pro 推到了自己曾經彳亍良久的尷尬位置上。

考慮到現在人們日常工作中的絕大部分已經與網絡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上網本」這個概念也應該得到一次更新並重新被利用起來——與 Apple Silicon 搭配起來的 MacBook Air ,或許就是那個終極的現代辦公神器。

▍未來大有可為

從 2008 年憑借一紙信封震撼全場,到中期整整 7 年的死寂時期,甚至幾度淪為笑柄,再到新款模具依次讀到《MacBook 上最後的英特爾》與《第一塊 Apple Silicon》;既當過蘋果筆記本產品線的中流砥柱,也曾被無數人嘲諷、忽視。假如以人們熟悉的 iPhone 產品分類作類比的話, MacBook Air 就是蘋果整條筆記本產品線中的「數字款」——不卑不亢的性能,寫寫文稿也能開 20 個窗口,不高不低的售價,咬咬牙也能買到頂配。賈伯斯手中那個斬下世界紀錄、挑戰產品設計與製造工藝極限的 MacBook Air 已經轉變了身份,成為了一個有些保守、但不會出錯的選項。

2022 年的蘋果春季發布會在一片祥和中結束:升級了處理器和 5G 網絡的 iPhone SE 2022 , iPhone 13 系列的新配色,無印 M1 家族再添一員 iPad Air ,胖胖的 Mac Studio 與 M1 Ultra 處理器,還有一台 CPU 性能說不定比你的手機更好的顯示屏,我們似乎有許久沒有見到那個標志性的楔形身影了。

發布會前對於多彩機身和白色鍵盤的 MacBook Air 2022 的一種猜測| Appleinsider

與 iPad Air 一樣肩負著 Air 之名,我其實希望蘋果也能將多彩的機身份給 MacBook Air 一些:它不需要承擔那麼嚴肅的性能任務,也基本不會在交給它的工作中表現出力不從心,倘若搭配上一些個性鮮明的機身配色,活動在星巴克與圖書館的 MacBook Air 們或許又會慢慢多起來。再加上目前的 M1 系列 SoC 都在不斷地上探性能極限,考慮到 MacBook Air 如今的微妙地位,下一次對它的提攜或許會是一款在維持或小幅提升性能的前提下特化能耗比的 M1 改款,叫做 M1 Eco 也未嘗不可能——只是希望這一次的 500 天等待,不會變成下一個沉寂的 7 年的開端。

題圖來自 AppInside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少數派”(ID:sspaime),作者:PostMeridy,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iPhone13限時下殺 現買最划算
iPhone13 pro瘋搶 結帳現省2千
AirPods x 犀牛盾 超值組合推薦
福利品專區撿便宜 再下殺9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