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逛博物館 多國語言道古今

視障者逛博物館 多國語言道古今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這是我第一次到台灣歷史博物館,印象最深刻的是有3個人在上香拜拜,原來這就是漢人的信仰生活。」宜蘭東澳國小五年級的林禮哲去年5月和班上同學,一起參加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圓夢計劃」。身為泰雅族的他,原本只知道泰雅的信仰方式是祭拜祖靈,參觀了台史博,發現了部落以外的世界。 (圖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樹火紀念館合作推出紙模型,主題包括台灣歷史中富有獨特性的建築、文化物件與場景,讓民眾透過趣味性的周邊產品了解台灣歷史。(圖文/楊子磊) 台灣歷史博物館圓夢計劃開始於2013年,針對孩童、青少年、偏鄉、弱勢家庭、新住民與身心障礙者團體,來台史博體驗學習,目前已扶助50組團體、3,408人,其中8團弱勢學童全程補助交通費與旅費,台灣高鐵更贊助他們免費坐高鐵到台南。圓夢學童最遠的來自蘭嶼椰油國小與澎湖的6所國中小。 「圓夢計劃」發起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說,「因為我們過去不了解台灣,現在要更了解台灣的過去。」圓夢之旅不僅參觀台史博,也結合台南在地的台江國家公園與臨近古蹟,融入生態與在地歷史。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說,博物館有其社會價值,相較於某些團體只出錢讓小朋友去玩,卻不講求學習效果。台史博卻以友善平權的觀念,進行整體規劃。他與其他專家組成讀書會、與其他博物館舉辦研討會,一起構想博物館零障礙,希望台史博的環境讓視障、聽障者能透過其他感官認識台灣歷史,打造對身障者的友善環境。 他說,有些人會認為「他們眼睛就看不到,幹嘛需要看博物館?」但他認為,不是身體殘缺限制這些人,而是環境限制了他們。博物館應有更大的包容性,打破族群偏見與社會排斥,將環境障礙減到最小。 除了打造無障礙動線,他以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為例,該館關懷對象甚至包括失憶症患者。101年起台史博第一線志工與館員展開手語培訓課程,為聽障民眾服務。 2014年台史博更推出「台史博探索指南」中文版,並為視障者、聽障者規劃不同探索路線。目前台史博也正規劃推出印尼文與越南文的探索指南,呂理政說,希望來自東南亞的媽媽們也能很有自信的帶著孩子逛史博館,融入台灣。未來更將推出英、日、泰語、柬埔寨語指南,讓不同族群、年齡的民眾一起了解台灣的歷史。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為幫助新移民了解台灣歷史與文化,特別製作多國語言的探索指南,圖為印尼語版本。(圖/翻攝記者會投影片 文/楊子磊)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讓民眾親手操作油墨拓印的版畫製程,製作出一幅幅訴說台灣歷史的圖畫。(圖文/楊子磊)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表示,身心障礙兒童最大的困難並非生理上的不便,而是來自社會的偏見與排斥,因此他決定致力推動博物館的友善使用與社會平權。(圖文/楊子磊)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表示,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去認識自己與國家的歷史,因此圓夢計劃特別扶助偏鄉與身心障礙的孩子去學習與成長。(圖文/楊子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