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解決國內人才不足與缺工 新經濟移民法與勞動生產力提升要並進

工商時報【葉基仁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歐洲研究中心主任】 中美貿易戰使得原本在對岸的台商,在考量未來可能暴增的貿易成本後,紛紛撤出中國大陸並尋找合適的投資地點。因應此情勢,政府今年起實施「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以爭取台商返台投資,盼為國內經濟注入動能。然而,縱使政府端出各項短期性的利多方案,長期性對於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才是釜底抽薪的正道,例如國發會日前提出的「新經濟移民法」,對於吸引國外人才與解決國內缺工問題將有實質助益,各界應促成此法的通過。並同時輔以再進修的方式,協助現有勞工迎接未來的產業需求。 為回應產業界對中階技術人力的需求,應對我國逐漸用磬的人口紅利,行政院去年通過「新經濟移民法」。該草案著眼於引進外國人才、海外國人及外國中階技術人力等三種「經濟移民」,希冀藉此補足我國短中期勞動力缺口。對吸引台商回流、提昇台灣產業競爭力、維持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預料亦將產生正面效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8年IMD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8),台灣全球排名第27,較前年度下降4名、在亞洲排第4。亞洲前3名依序為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依據該報告,全球前十名除了加拿大(6)以外,其餘都是歐洲國家。 事實上,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就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這也是我國唯一的資源。但近年來,我國人才只出(國)不進;製造業同時也面臨青年不願投入的缺工議題。從前任政府開始推行的各項留才攬才政策,到現國發會推動的「新經濟移民法」,都是務實提出應對國內人力資源匱乏議題的解方,卻也顯見這議題雖重要卻始終未獲有效的解決,任憑時光蹉跎,台灣的競爭力卻不斷流失,令人擔憂。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曾表示,「新經濟移民法」可以補足業界欠缺的中階技術人力,同時在不影響國人就業機會,及薪資水準前提下,研擬鬆綁工作類別,放寬永久居留,目的在改善人口結構,補足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缺口。而新經濟移民法希望引進的對象為外國專業人才、外國中階技術人力、海外國人等。 進一步來看,在「世界人才報告」名列前茅的歐洲國家,也有引進外國技術勞工的政策,不過只是作為短中期策略。歐盟預期未來40年人口成長率將持續縮減,勞動人口及就業率在不到20年之間,亦將呈現衰退走勢。所以,歐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維持與現在相同的經濟成長率?學者建議採取的策略是同時增加勞動人口(labour force),以及提升勞動生產力(labour productivity)。對於經濟移民,歐盟的政策思考集中在:針對特殊技能勞工、更全面的人力資本政策、以及為經濟移民提供清楚、穩定的就業途徑。長期而言,歐盟更加依賴境內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因此,如何長期、持續地為歐盟提供高技術勞工(highly skilled workers),方是歐盟長期的人才策略。執行層面,歐盟從勞動市場的供給面與需求面下手,由政府投資,以提供未來勞工更好的教育(supply side);或者補貼業者,提供切合企業需求的(在職)訓練(demand side)。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之前,公開其領袖峰會演講稿,預測未來25年,數位經濟將大為改變人類的生活,除了帶來更多便利性,也會造成失業率提高、新企業的出現將取代老企業在市場上的位置。張忠謀這段預言的背後,無疑指出未來各國都可能面對的結構性失業難題。簡單來說,無法及時提升工作技能的勞工,將跟老企業一樣,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另則提醒員工在職訓練的必要性,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讓所有的員工都能接受在職訓練,站在政府的立場,應該思考歐盟的作為,提供企業適當的補助。不僅能有效提升勞工生產技能、提高勞動生產力、達到經濟永續成長目標,同時減緩結構性失業、維持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也是有效解決國內部分人士始終質疑國內勞工會因引入更多中階技術人力,甚至是如AI等新科技時,勞工會面臨的失業問題。 相信國發會研擬的「新經濟移民法」在提出前,對台灣產業發展的長期需求,以及台灣人口結構的長期趨勢,都做了詳實的審視與評估。為改善國內長期以來人才與勞動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新經濟移民法」的通過有其必要性,建議政府在進行政策說明時,更清晰的描繪出我國長期的經濟成長目標,及相對應的勞動力、勞動生產力缺口與需求,以達到持續成長的政策標的;同時亦加入引進經濟移民以外的手段,例如:從勞動市場的供給面(教育)、與需求面(在職訓練)著手,以提升本土勞工的技能競爭力與就業率。「新經濟移民法」被社會各界接受的程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