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年輕人不敢生的問題,我提議立法強制集合住宅提供公托場地

文:吳齊人

台灣少子化的問題已經淹到嘴巴了,這個國安議題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是牽扯到太多層面的因素,所以一直是位列台灣重大的懸而未解問題之一。面對一個這樣知易行難的問題,是否能討論出一個務實又理想的方式來舒緩少子化現象,是本文想要探討的。

電腦科學家在面對一個很難的問題時,通常會採取將問題先切分成小問題後再解決的策略(Divide-and-conquer),所以這裡筆者也將少子化問題分拆成兩個較小問題,分別是生育和養育兩個議題。對於這兩個問題,在本文中筆者也先只討論養育的問題,對於生育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先把它放在一旁,有機會再討論。

而養育的問題又可分為學齡前和學齡後的養育問題,基本上小孩只要上了小學後就是教育問題了,而教育問題是百年大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所以這裡我們只討論學齡前小孩的養育問題,了解台灣在這個問題上的短板並試圖提出一個務實且理想方案讓相關單位參考。

學齡前小孩的養育問題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小孩的托育問題,而這個問題是筆者覺得對於少子化眾多問題中最有可能經由政府部門的介入而解決的。當然台灣各級政府也看到這個問題,近幾年積極推動解決少子化相關政策中,設立公共托育機構也是其中之一,然而綜觀首善之都台北市,其公共托育卻是供不應求的情形。都已經少子化這麼嚴重了,公共托育卻是供不應求,那沒有少子化的狀況會是如何真的很難想像。

在2015年,台北市社會局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科員鍾秀卿曾表示,「目前全市兩歲以下孩童約4萬7000多人,選擇自行照顧孩童的家庭占82%,有托育需求的家庭僅7.3%,北市整體公辦民營公共托育設立已經足夠。雖然機構充足,但大多是學費昂貴的私立托兒所,家長因經濟考量而選擇公立托兒所,造成托育過度集中。」。筆者認為這個數據陷入了倖存者的偏差(托育需求的家庭僅7.3%),就是他自己調查自己說公共托育設立已經足夠了。有學齡前小孩的讀者應該都可以體會在台北市托育機構基本上嚴重不足的,生命自己會找出口。

然對此公共托育嚴重不足的問題,筆者提出立法在大型集合住宅強制提供公共場地給公共托育機構使用,並由市府統一管理。有點類似獎勵停車位的方案,提供場地的住宅給予獎勵等等需要相關單位的配套。筆者覺得大型集合住宅公設裡有籃球場,游泳池,KTV室倒不如提供場地給公共托育機構使用,當然這也要考慮到住戶的想法和相關的管理辦法等等都需要再討論。如果向法國和日本學習生育補貼的方式,這樣光是生育補貼的預算可能就佔台灣的年度總預算三四成以上,有些不切實際。把台灣托育環境完善化,讓小孩父母可以安心工作可能是比較實際且有解的議題。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孔祥明分析,因為「女性意識崛起」以及「照顧小孩的費用太高」,才會導致台灣生育率逐年降低。我們能去想的可能是把「照顧小孩的費用太高」這因素給減緩或是去除,看能不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的把台灣少子化的問題給減緩。筆者只是提出很簡略的看法,希望拋磚引玉給大家共同想出緩和台灣少子化的有效策略。

延伸閱讀
中國特色的「小區」:平時是住宅,有需要時就成為政府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