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地球的未來 失衡的平衡報導

一談到氣候變遷,你會想到什麼畫面呢?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舉辦「環境變遷與生態之媒體傳播策略論壇」,邀集各專家學者,探討在全球環境之下,媒體如何呈現科學專業,希望改善傳播方式,避免造成民眾接收訊息的落差。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詞,對民眾來說,印象卻是...

政大傳播特聘教授 徐美苓:「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這些照片,其實它是刻板印象,像冰河線退縮、湖泊變小,可是事實上就是說,氣候變遷應該不只這些。」

而當有97%科學實證,暖化是由人類造成,碰上另一派質疑論者,媒體背後的議題操作,恐怕影響觀者對真實環境的認識。

政大傳播特聘教授 徐美苓:「他是用所謂的平衡報導的原則,來去呈現說這個議題,有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對,明明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大爭議,或是他的爭議點並不是只有在兩造,他可能是很多元的這樣子(平衡報導)的角度,在氣候變遷的報導上有很大的問題。」

反觀台灣媒體,根據政大傳播學院研究,針對環境議題超過六成,著重在節能減碳等個人行為建議,一成左右,採恐懼訴求,描述嚴重後果,卻少有報導提及成因為何。 除了是專業人才養成不易,現實考量,有其困難。

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執行長 阮淑祥:「(投入人力)出來的結果,收視率或點閱率,未必比一個即時新聞的收視率高,你的畫面是很少的,因為你可能沒有辦法去到世界各國長期觀察氣候的變化,最後還是大量使用外電畫面,導致你看到的氣候新聞,就會是表面化膚淺化。」

當氣候問題看似遙遠,不受關注,科學界更希望,媒體應該從守門人的角色,轉向更積極的態度,減少知識落差。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慈大防救災體驗營 擁有急難救災力
飲水思源關懷教育 董事長帶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