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什麼?原理是什麼?為何能拍出前所未見的宇宙美照?能為人類帶來什麼改變?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公布一系列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拍攝的全彩圖像,包括南環狀星雲、史蒂芬五重星系和船底座星雲,壯麗景色令人驚嘆,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能觀測到宇宙最深遠的星系影像。馬上就來認識這個被譽為「人類偉大工程成就之一」的太空望遠鏡是什麼?

延伸閱讀》百億美元打造韋伯太空望遠鏡 拍下「宇宙最深處」絕美星雲照

美國航太總署(NASA)近日公布一系列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拍攝的全彩圖像,包括南環狀星雲、史蒂芬五重星系和船底座星雲,壯麗景色令人驚嘆,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能觀測到宇宙最深處的照片(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and STScI via AP)
美國航太總署(NASA)近日公布一系列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拍攝的全彩圖像,包括南環狀星雲、史蒂芬五重星系和船底座星雲,壯麗景色令人驚嘆,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能觀測到宇宙最深處的照片(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and STScI via AP)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什麼?延宕十餘年終傳捷報

NASA在1996年攜手歐洲太空總署(ESA)、加拿大太空總署(CSA)發起「新世代太空望遠鏡」計畫,斥資百億美元打造全新太空望遠鏡,取代原先使用的哈伯望遠鏡。這支太空望遠鏡是以領導阿波羅登月計畫的第二任署長——詹姆士.韋伯命名,原定2007年發射,卻受限於技術、預算,和後續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數度推延,直到2021年12月25日才正式發射。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原定2007年發射,卻受限於技術、預算,和後續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數度推延,直到2021年12月25日才正式發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原定2007年發射,卻受限於技術、預算,和後續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數度推延,直到2021年12月25日才正式發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韋伯太空望遠鏡和哈伯有何不同?三大差異領學者探索宇宙奧秘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最大特色,就是主鏡由18塊六角形的鍍金鈹金屬組成,可反射來自遙遠宇宙的紅外線。比起哈伯望遠鏡可觀測到的可見光、紫外線、近紅外線,身為紅外線太空望遠鏡的韋伯,可以穿透更多可見光無法穿透的物質,改善遙遠星系發出的可見光在靠近地球時,因為發生紅移現象拉到紅外線波段的問題。

此外,太空望遠鏡的「解析力」和「集光力」,會直接影響到觀測性能,而這兩項指標又與望遠鏡的口徑呈現正相關,口徑越大,解析力、集光力也會隨之提升。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口徑長達6.5公尺,是哈伯的2.5倍,以往哈伯可能需要花上數周才能成像,韋伯本次僅耗費12.5小時,就拍到比先前更清晰的影像。

相較與哈伯太空望遠鏡僅停留在地表約547公里處,且是依循地球軌道繞行;韋伯太空望遠鏡則是前近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第2拉格朗日點(second Lagrange point, L2),在這軌道上能保持與地球、太陽幾乎成一直線的方位,讓韋伯維持熱穩定,避免敏感儀器因激烈溫度與光線變化而受損。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挑戰是什麼?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大口徑,是優點、也是缺點,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款火箭能裝下直徑6.5公尺的鏡片。因此工程師將它如摺紙般摺疊起來,從主鏡、次鏡支架到遮陽罩等結構全都是可被摺起,才能放入火箭鼻錐中。

然而,如何將已摺疊的精密設備在太空中妥善展開,又是另一項複雜又艱鉅的任務。體型龐大的韋伯望遠鏡,在重型運載火箭「亞利安5號」經過一個月的運送後,成功來到拉格朗日點L2上,工程師必須靠107個驅動器小心操作,才能正確張開設備,而非撕裂它們。經歷長達半年的調整及修正後,韋伯太空望遠鏡才能將清晰的影像傳至世人面前。

韋伯太空望遠鏡能改變什麼? 帶領人類尋找宜居地?

韋伯太空望遠鏡除了可以觀測到更多天體及太空物質,改變世人對恆星如何演化和影響其環境的理解,或許還能從中發現生命存在的跡象,甚至替人類尋覓適合居住的地方。NASA 12日公布一張透過韋伯拍攝的行星「WASP-96b」頻譜圖,發現該行星上面有水蒸氣,但因其距離與母恆星太近且太熱,不適合生命生存。

另一張飛魚座(Volans)中「SMACS 0723」星系團的照片,則被視為人類至今對宇宙最深的一次探索。NASA局長尼爾森(Bill Nelson)表示,照片中這些光點在130億年前發出,如今才被韋伯望遠鏡攝下,這張照片裡的星系幾乎回溯到了宇宙的起點大霹靂,成為目前人類對宇宙取得最古老的紀錄。

實習記者:黑立安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