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四億窮人富起來

中共五中全會在疫情二度爆發與經濟下滑威脅下如期舉行,會議主軸圍繞在經濟發展與市場改革兩個面向。除重申「國內大循環」和「雙循環」的經濟戰略核心外,更強調技術創新、科技自立自強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從會後發布的「十四五規畫」及「2035年遠景目標」可以看出,大陸將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擴大內需市場,並加快科技強國建設腳步、實現關鍵零組件自給自足,北京已完整擘畫好未來5至30年的短中長期經濟發展目標。

進一步剖析這三階段目標可以發現,發展策略基本上大致沿著提振內需市場的脈絡進行。不管是就消費或投資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消費方面首要之務,是加速民間消費優化升級,進而拉高消費占GDP比重,奠定雙循環經濟的基礎。投資方面,當消費穩定升級後,接下來重點就是如何由需求拉動供給,驅使廠商擴大投資與投入創新研發,帶動產業升級轉型。最終透過消費及投資的雙引擎,引燃內需市場的動能,達成短中長期目標。

戰略非常清楚,但在具體操作上,可能需要多方元素的配合。中產階級能否擴大是其中一個關鍵。這不只攸關消費升級的提速,也與帶動投資需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而言,一個社會階層,大致可分為貧窮階級、中產階級與富有階級。中產階級是消費主力。貧窮階級有消費意願,卻沒有消費能力,富有階級有強大的消費能力,但由於數量相對稀少、所占比例較低,對消費的整體貢獻力不夠大。若想提升內需消費市場地位,勢必得高度依賴中產階級。

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的崛起,對於投資需求的拉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力。不管是由購屋衍生的基礎建設需求,或是基於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舉動,中產階級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2000年以後,大陸中產階級快速崛起,同期間固定資產投資也出現加速成長趨勢,兩者之間顯然有著一定的關聯性。此外,近年來許多專精東協研究的學者紛紛表示,東協部分國家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箇中關鍵就是源於中產階級崛起,帶動龐大的內需與基礎建設商機所致。這都足以佐證中產階級與投資需求之間,存在某種正向關係。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針對已開發國家的研究指出,中產階級不僅維繫著一國消費動能,也牽動著包括住房及教育等在內的大量投資需求,更是政府租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對照當前大陸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中產階級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就是說,想要透過內需來支撐經濟成長,勢必得創造龐大的中產階級。已開發國家的發展經驗,已經充分證明。

中產階級對經濟發展如此重要,那麼,大陸中產階級規模如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定義,中等收入族群(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至50萬人民幣之間。依此定義,2019年大陸中產階級人數約在4億人左右,無疑是全球規模最大。但對照14億人口,比重3成不到,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仍然太低。

前證監會主席肖鋼、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及知名經濟學者李稻葵都曾公開表示,關於大陸中產階級的規模,未來15年目標(也就是2035年中期目標),是從現在的4億擴大到8億,中產階級倍增才能真正為內循環經濟注入源源不絕活水。確實,面對經濟及產業結構的加速轉型,大陸需要的是一股能夠拉動消費與投資的力量,中產階級是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

中產階級倍增的另一個意涵是讓4億窮人富起來,這也意味北京在後疫情時代,除了中美對抗與產業數位轉型等結構性難題外,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打造一個讓窮人富起來的政治與社會環境,這不只是經濟發展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全球貧富差距都在擴大,大陸相對更嚴重。勞動階級相對資本家的報酬差距愈來愈大,將壓抑中產階級的崛起。內循環經濟的重點在如何幫助貧窮階級變富裕,提升為中產階級,這就需要在中西部投入更多資源,加速廣大小城鎮與農村地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