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住宅受限 私法人資金往哪去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意味著政策常會改變一些市場思維及作為,政府政策持續打炒房,市場上已然掀起一股投資客倒貨的暗流,接下來公司法人的動向會如何呢?也是值得觀察的地方。

最近國內房市受到打炒房、疫情、戰爭、通膨、升息、類股災等諸多利空衝擊,市場氛圍開始轉變,買氣轉淡、賣壓變重,其中賣壓主要來自內政部修法中的政策,禁止預售屋換約,令不少的投資客都想趕在政策正式實施前「跳船」,因此市場上需求面除了少了投資客的「吃貨」外,轉而見到的是受政策影響的倒貨潮,這也是市場氛圍改變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內政部打炒房的5大修法方案已經送到立法院,如果沒有意外,這個會期應該會通過,受影響的除了上述的投資客之外,就屬被明確鎖定的私法人,草案中管制私法人購屋行為,增訂私法人購買住宅用房屋許可制,用途限定員工宿舍、長期出租經營、都更危老重建等項目,並限制取得後於5年內不得辦理移轉、讓與或預告登記。

顯然的私法人機構近年來在房市當中的頻繁進出,對於居住正義之危害不下於散兵游勇的投資客,早就被官方所鎖定,從央行第一波的選擇性信用管制開始,就一再的限縮公司法人的貸款成數,從七成一路降到四成,並取消寬限期。去年7月開始,財政部也將公司法人買賣屋納入房地合一稅2.0,都是要打擊公司法人的投機炒作。

只是央行及財政部的這些努力,就目前看來,對於口袋深不可測的公司法人還是莫可奈何,不時還是傳出公司法人現金購入豪宅的新聞。因此內政部這次的修法就非常令人期待,對私法人購買住宅採許可制,既可令之有所忌憚,又可減少住宅市場上的假性需求。

內政部限制私法人購買住宅產品,擺明了允許其買住宅以外的不動產,這會不會產生所謂的「趨魚效應」呢?也就是說,政策會不會將這類炒作的資金趕到其他不動產市場呢?

這類「喊水會結凍」的公司法人,夾其豐沛的資金會轉移到哪類型的不動產呢?會是目前大家一致看好的商辦產品嗎?近來商辦租金持續上漲,空置率持續下降,是不錯的選項。還是市場全都不看好的店面產品?當有些國家已經解封之際,這時逢低包下黃金地段的店面,會不會也是這類資金大鱷的思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