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走讀花東 發現創生|青年的十五里計畫|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走讀花東、發現創生」系列報導,今天這一站,要帶您探訪花蓮縣的玉里鎮。玉里面積252平方公里,是全台灣最大的鎮,但人口卻不到兩萬三千人,年輕世代紛紛離開故鄉,往繁華都市走。但2020年有三個年輕人回到故鄉花蓮,他們在松浦打造了一處地方創生基地,並且希望串聯起玉里鎮的15個里,匯聚更多年輕人的力量!在這項實驗性的創生計畫中,有人行銷農產拚經濟、有人以咖啡為媒介推展在地特色。當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各自以所學和專長,點亮家鄉文化,將為東台灣這片土地,帶來什麼樣的嶄新面貌呢?前進玉里,一起來看十五里的創生故事。

玉里熊讚設計者陳明忠說:「我是玉里熊讚的作者陳明忠,玉里是我的故鄉,我在故鄉做地方創生。」今年26歲的陳明忠,是花蓮玉里長良人,大家都叫他阿忠,繪畫設計是他的專長,不過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阿忠,一手包辦田間大小事,才是他的生活日常。

這是玉里青農,時序春分的插秧工作,也是他們從少年開始,就具備的基本技能。玉里青農陳明忠說:「我們12歲就開始在農村裡面插秧,插完秧之後,有一些機器沒辦法插到或者是漏補的地方,我們會用人工的方式,再做補秧的動作。」

陳明忠說:「我們這邊有的工作其實就是務農,我就去協助。」年少外地求學,青年返鄉的陳明忠,以專業技能發揮所學,從一級農業到三級產業的過程,他想讓自己的未來,變得很不一樣。陳明忠說:「我們家是沒有田的,我的工作其實很多成分,是因為經濟狀況的關係出社會了。接下來學到自己的專業,我用我的專業,跟我們家鄉的東西,在農產品上再增值。」

玉里熊讚的設計思維,他從十五里的理念出發,以逗趣的圖像註記,拼湊完整的家鄉地圖。農村再生顧問師連啟文說:「不一定有實體的疆域跟界線,幾乎整個玉里,都是台灣熊的主視覺發源地。」十五里文創成員陳明忠說:「我們從十五里開始做,玉里15個里各個都有一個點位,都有一隻熊。」

花蓮南端的玉里,地處花東縱谷平原中段,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面積252平方公里,行政區分為15個里,但人口卻不到兩萬三千人。位在松浦的十五里文創,是地方創生基地。連啟文說:「不管是在農村、鄉村,它裡面的很多東西,是必須要被大眾所接受。」

青年返鄉計畫的靈魂人物,除了具有視覺設計專才的阿忠,還有阿美族人曉琴,以及返鄉十年的沈修禾。十五里文創成員沈修禾說:「因為一直在輔導團隊裡面工作,就發現說其實在農村社區裡面,青年開始流失,老人愈來愈多。」

十五里的地方創生理念,在農居吧列車停留的每一站,透過語言轉換感受在地的溫度,傾聽自然環境裡,最原始的聲音。十五里文創成員陳明忠說:「來上課了英文老師。」 陳明忠說:「 有鼻子、有嘴巴、有鬍鬚。」

山的另 一邊,是原住民的有機菜園,擅長料理的曉琴在2020年回鄉後,試著將傳統部落野菜,轉化為在地美食的另一種印記。十五里文創成員王曉琴說:「我本身是阿美族人,因為我對野菜,還有餐飲從小就很有興趣。」王曉琴說:「這兩個是平地看不到,這個是薏豆(鵲豆),不是綠豆。」王曉琴說:「順便想要帶到我們十五里文創,可以讓外地的人,知道我們的阿美族野菜。」

記者李婉婷說:「達蘭埠部落的菜園,裡頭種植的阿美族野菜,可以當作風味餐的素材,不只提高能見度,也為部落創造更多機會。」王曉琴說:「它是阿美族野菜叫做Tana,刺蔥大部分都是野生的,我們料裡的話會用吳郭魚,塞在它的肚子裡。」

王曉琴說:「解釋一下這個是鹽烤吳郭魚,刺蔥是我們最傳統的,上面抹一層很厚很厚的鹽下去烤。」曉琴透過十五里的平台,與創生基地運作,將原住民野菜特色徹底發揮,新鮮現煮風味料理,農村裡的自然樸實,禾中野宴輕鬆走入鄰里社區。王曉琴說:「我現在要加的是刺蔥海鹽,新鮮的刺蔥原本是長這個樣子,因為我在研發刺蔥海鹽,所以我讓它乾燥,這個是乾燥過後的刺蔥葉,它其實還是有它的香氣。新鮮跟乾燥過後的香氣不太一樣,刺蔥海鹽煮開之後,就是傳統的阿美族湯品。」

而達蘭埠的另一個部落經濟產業,十年來也積極發展,族人全力投入段木香菇的種植。2010年曉琴的叔叔潘務本,將段木香菇引進部落。鮭魚返鄉的曉琴,透過地方創生平台,順勢拉抬部落,期待銷售市場,未來更加遼闊。達蘭埠部落菇農吳杰妹說:「這個剛長出來還不行,像這個就可以採收了,太大被壓到變形了。」

達蘭埠部落香菇農潘務本說:「如何把我們部落裡面的產業發展出去,也是要透過年輕人,他們比較懂得電腦,包含網路的世界,他們都比較懂。希望透過曉琴,把部落裡的產業推銷出去,她也是毅然決然地,答應我們。」潘務本說:「它那個是雜菌會愈長愈多,木頭部分不能灑農藥,所以只能用火。差不多每天都要巡一次,因為它長得很快。」

王曉琴說:「在香菇的部分,我們希望跟叔叔這邊合作。」十五里文創成員陳明忠說:「畢竟我們十五里,是做玉里15個里的故事,在一個區域會比較侷限,看有沒有可能拉長戰線。」拉長戰線或許是不錯的策略,阿忠這天來到富里的特色咖啡館。陳明忠說:「Kuimi好久不見,我被你上次的豆子給吸引了,等下我們來沖吧。」

富里咖啡業者Kuimi說:「阿忠現在是我老師喔,我富里最厲害的咖啡師朋友,。」南花蓮地區的返鄉青年,有共同信念彼此應援,地方創生這條路未必平順,但他們知道,沿途都有夥伴,彼此打氣相互鼓勵。富里咖啡業者Kuimi說:「咖啡是憑感覺,所以每個人的手沖會喝出不同的味道。」

Kuimi說:「我是返鄉青年,想說回來幫富里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空間跟環境。我等下請我的小幫手,幫你們沖一杯。」陳明忠以咖啡元素,結合志同道合之士,合作觸角從玉里往南延伸。Kuimi說:「其實我在外面做咖啡這行業,喝到很多都是進口豆。後來想說回家自己研發,看可不可以突顯出當地特色的咖啡豆,搞不好可以迸出不一樣的火花,所以我很積極地參與他們的活動。」

富里的Kuimi,過去曾在都會的連鎖咖啡廳工作,現在她同樣也是十五里的合作夥伴。Kuimi說:「先讓大家集合,有向心力以後,再去慢慢發展我們的名聲,擴展我們的人氣,跟在地的資源。」

陳明忠說:「嗨Rocky我又來了,今天有沒有什麼新的豆子?」十五里的阿忠,以咖啡為媒介呼朋引伴,很容易跟大家打成一片。玉里咖啡餐車業者Rocky說:「你平常是沖這個,一樣老樣子喔,你要自己來嗎?」

來自香港的Rocky,2021年選擇在玉里落腳,他通常在夜晚出沒,賣咖啡維生。顧客說:「Rocky今晚我想來點拿鐵。」Rocky說:「玉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它上面也沒有被畫過很多東西,所以你要畫什麼都可以。藝術家需要白紙,如果要改口的話,我會說我是玉里人,但時間還沒到。」

2021年,從桃園回到故鄉玉里的張沛雯,是阿美族人。玉里餐車業者張沛雯說:「我是玉里人,小時候在玉里長大,十歲的時候搬到桃園。」她和先生楊東榮,開著餐車以韓式土司創業,散播她們對故鄉始終不變的熱情。張沛雯說:「我很想要義無反顧的回來,可以趁年輕嘗試看看。」

打動人心的地方創生,持續凝聚各方資源,尤其在被視為偏鄉的花東,始終需要有心人,在背後默默支持。農村再生顧問師連啟文說:「為什麼要做地方創生,因為他們需要有一個產業,可以支撐他們的生活。讓這些年輕人帶領,他們就是在地的主人,改變地方的想法,在這個地方創造一個新的產業。」

十五里文創成員陳明忠說:「我們只是做一個前導,去讓這件事情發生發酵,讓一個沒有機會的地方,是充滿機會的。」長濱青農林張凱耀說:「真需要滿多年輕人回來的,他們回來的時候,一定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魯瑪社執行長Mayaw說:「我們對環境都不了解、文化不了解,我們對歷史更不了解。沒有人幫我們寫歷史課本,我們要自己寫。」

旅英藝術家優席夫說:「不要為了別人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樣貌,因為在地化就是國際化,所以我們應該要,勇敢而且有自信地做自己。」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