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台灣和南韓:為什麼鑽研東南亞的你該留意這三個國家?

文:Truston Yu

越台韓這三處到底有甚麼共通點?東南亞崛起是近幾年的趨勢。隨著東協一體化 (ASEAN Community)以及各成員國走向現代發展,這個地區將成為全球貿易一個龐大市場。有鑑於此,政界、商界及學界都開始對這個地區產生興趣。然而,在未來數年分別有幾個地方,將在東南亞地緣政治與經濟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分別就是越南,台灣和韓國。

越南 —— 亞洲新小龍

在去年(2019)6月的聯合國全體大會中,越南獲得192票當選成為2020-2021任期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平台中參與決策。繼2019主席國泰國交棒後,越南在2020年同時接任擔任東協主席,主導東協議程。這個雙重身份引起東南亞地區內外觀察者對越南的興趣。

越南可謂是東協 (ASEAN)非創始成員國之中最成功的。東協在1967年成立,當時正值越戰的巔峰,而越南在1995年才加盟。隨著東協一體化進程,東南亞經濟的蓬勃發展得到世界關注。自從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不少廠商紛紛遷出中國,而處於中國南邊的越南如魚得水,成為了不少工廠的落腳地;以三星集團 (Samsung)為例,他們今年便公佈了將生產線從中國大舉遷往越南的計劃。基於以上各種原因,越南被冠為貿易戰的最大贏家。

正當外界憂慮進程將被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打斷時,越南再一次令人驚嘆。早在2003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時,越南就已成為第一個被世界衛生組織從疫區列單剔除的國家。今年的疫情裡,越南至今仍沒有任何死亡案例,總共只有少於三百個確診病例,遠比過萬宗確診個案的島國新加坡。

越南去年在國際舞台上開始真正嶄露頭角,雖然外交層面上的野心仍有待觀察,但肯定的他們正在透過克服重重考驗向世界證明自身社會主義的可行性。事實上,越南在地區裡的地位正急速上升,將有可能跟普遍認可的東協領袖印尼及新加坡平起平坐。

台灣 —— 新南向政策與印太戰略

對於東南亞研究學者而言,這個地區與台灣最大淵源莫過於南島 (Austronesian)族群的出台灣 (Out of Taiwan)假說了。有一群考古學家認為,現時居住於印尼、東帝汶等南洋海島的民族是從亞洲大陸經過台灣向南方遷移的。

現任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首次當選並同年推出了新南向政策 (New Southbound Policy),恰好與美國其後推出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接縫。

印太戰略的主角是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四國;新南向政策則涵蓋了從巴基斯坦到紐西蘭一帶的國家,自然也包含了東協十國。

蔡英文在今年早前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對手衛冕,而這意味著新南向政策的延續。在連任順利及防疫成功後,蔡英文政府仍不忘向東南亞伸出援手。「口罩外交」以 "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 為口號,並在第二波中向新南向政策成員國捐贈逾百萬件口罩。

南韓 —— 擺脫六方會談國家的界限

現任南韓總統文在寅同樣對東南亞展示著濃厚的興趣。他在2017總統大選中勝出,接替遭彈劾下台的朴槿惠。文在寅在上任數個月之內推出了新南方政策 (New Southern Policy),旨在拉近與東協十國和印度的距離。

這項政策羅列了16個支線,分別列入和平、繁榮、人民(Peace, Prosperity, People)三個方針;而這三個方針恰巧與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APSC)、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ASCC)完美接合,可見韓國別出心裁的計劃。

南韓的外交政策自獨立以來一直聚焦於六方會談 (Six-party talks)的國家,而新南方政策明言韓國目標在於將與十一個成員國的外交關係拉升與四大國家 (中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同等的水平。

民主黨及其盟友在今年4月15號國會選舉中大勝,掌握了五分之三大多數的議席。這意味著新南方政策將會順利延續到文在寅任期結束為止。事實上,拉攏東南亞對韓國有著戰略上的意義。隨著與日本交惡以及川普敦促韓國政府承擔更高的軍事開支,接近東協將可減少對日美兩國的依賴。

東南亞新面貌 —— 如何掌握優勢

隨著貿易戰和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往日在東南亞影響力最深的中國和日本都蒙受著極大的損失。各國企業開始發現將生產線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的風險,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面臨不保;東京奧運無法在2020如期舉行,也是對該國一個重大挫折。即便兩國能夠從疫情中順利恢復過來,中國和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必定會被這些興起的國家沖淡。

在新正常秩序之下,被中日兩國壟斷的東南亞地緣政治面貌將會變得更趨多元化,而不論事新南向或新南方兩項政策,都將在政、商、學等界創造更多的機遇。

延伸閱讀
陳昌遠 X 喵球對談:就算我是螺絲,也是無法替換的那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