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專訪》國際「零錯誤」專家邱強:台灣想搶疫苗,可向以色列學「這招」!

自從5月19日全國防疫升至三級警戒,解封一延再延,台灣人才體會到過去一年半其他國家的疫情「苦況」。

台灣在國際上的防疫排名,近來也快速滑落。《彭博社》於6月底公布,針對全球53個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的經濟體進行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已經落居第44名,世界倒數第十(延伸閱讀:從全球第5跌至倒數第10!彭博抗疫排行:「疫苗」讓台灣慘摔至44名)。

英國《經濟學人》提出的「正常指數」(指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程度),台灣在全球50大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二;而在《日經亞洲》針對疫情感染管理、疫苗接種與社會流動性進行排名的「新冠疫情復甦指數」,台灣在120個國家與地區中,也是不理想的第83名。(延伸閱讀:為何台灣被《經濟學人》評「正常指數」倒數第二?

為什麼台灣防疫會從模範生,淪落至後段班?

疫情爆發讓全世界陷入搶資源大戰

《遠見》與《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特別越洋專訪清華大學核工系畢業、取得MIT博士學位的國際危機處理大師,也是零錯誤專家邱強博士,從專業角度分析,台灣的防疫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邱強曾是危機處理專家,主導過無數的國際重大災難調查,包括美國三哩島核能災變、太空梭挑戰者號爆炸、俄國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及日本福島核災等。之後他轉向零錯誤研究,成為許多大型企業的重要諮詢專家,美國500大企業當中,有八成都是他的「零錯誤」公司(Error-Free)客戶,包括沃爾瑪與麥當勞等,因此長期以來有著「危機隊長」(Captain Crisis)的美名。

在台灣,邱強也出版過三本著作,包括《危機處理聖經》《零錯誤》《零錯誤決策》

邱強對於新冠肺炎爆發後的最大感觸是世界陷入了「搶資源」的混亂中。以前企業搶資源可能只是為了提高獲利,但現在爭搶資源,賭的不是「盈收」,而是「人命」,能否在疫情衝擊下「活下去」。

過去一年半來很多企業及政府部門都紛紛尋求邱強協助,設定搶資源的戰略與做法、防止錯誤,讓他這段時間的公司業績,成長了三倍之多。

台灣應建立「搶疫苗」團隊、決策審查制度

邱強認為,目前台灣可以從幾個方向來「亡羊補牢」。

首先,盡快組成一個「搶疫苗團隊」。

向國際爭取疫苗,而起團隊要一致砲口對外,不能有人在裡面扯後腿。

至於組團隊的策略,他建議可以向以色列學習。台灣人常稱自己和以色列很像,但邱強表示,在「搶資源」這件事,台灣跟以色列差太多了。

Flickr by New York National Guard
Flickr by New York National Guard

Flickr by New York National Guard

第二招,建立決策審查機制。

這次疫情透露了全世界不少政府與企業,在做決策時,缺乏審查與防錯的機制。台灣的防疫決策也有此問題。

邱強指出,美國企業有一個常見的制度,每個重要決策確定前,都會先進行「獨立審查」,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審查小組成員,從不同觀點辨識決策是否有缺失。但台灣、甚至整個華人圈,對於「審查」(review)這件事情並不重視,所以不管是企業或政府,都是做了決策之後邊做邊修正。

疫情爆發一年多來,邱強已幫美國企業客戶訓練了1000多位「決策審查員」(reviewers),確保他們在危機當下做對決策。

第三招,建立RIPS檢核機制。

邱強建議,政府與企業必須針對RIPS四個面向建立審查制度,包括風險(Risk)、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未來預測(Prediction)及應變選擇(Selection)。透過檢核機制,避免錯誤決策。

對於近來有些人主張,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官應該換人,邱強又怎麼看?他強調,他不認識陳時中,也不太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純粹以一個零錯誤專家角度來看,企業或政府出問題時,許多人就會想換人做做看。

因此,第四招就是建立防錯機制。

但換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人一定都是會犯錯的,下一個人你怎麼保證他不犯另一種錯?」邱強指出,錯誤發生時,第一步是要找出錯誤發生的原因;第二步則是建立制度,防止錯誤再度發生,像之前所說的審查機制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防錯的制度,絕對比換人有效得多。

決策者常犯的五大陷阱

邱強的「零錯誤」理論,是從研究人類犯錯的歷史出發,搜集了數千年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歸納出人類總是因為相同的原因犯錯,而且歷史一再重演。

他指出,自古至今,一旦碰上了危機時,決策者常會落入五種不當心態的陷阱:

一是盲從,沒有驗證就相信錯誤訊息;
二是過度自信,沒有全面了解選項風險;
三是無知,只看到眼前的東西而忽略長期影響;
四是墨守成規,用舊思維和舊方法解決新問題;
五是決策選項不足,沒有找出所有可行的選項。

這次台灣新冠疫情爆發,是否決策者也都犯了同樣錯誤呢?

例如,處理疫情有三大重要步驟。一是圍堵於境外,二是普篩、隔離,三是疫苗。台灣一開始把病毒隔絕於國境,防堵很成功,可能因此自滿,就忘了佈局,萬一圍堵不成功,接下來隔絕與普篩怎麼做、以及疫苗準備是否足夠?

「你必須要有Plan B,甚至是Plan C在後面準備好,」邱強說。

人總在認為一定對的時候犯錯

決策者下決定的當下,一定認為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但人總是在你覺得『一定對』的時候出問題,如果你知道自己會犯錯,就不會這麼做,」邱強指出,這正是審查機制的重要,幫決策者從不同的觀點辨識出決策的錯誤。

他以美國的例子說明審查制度的重要。在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對疫情的散播十分輕忽,不認為戴口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經常以意識型態來評論疫情,因此造成新冠肺炎在美國快速擴散。然而拜登在今年1月20日就任之後,立刻簽署了多項行政命令,多與川普時代大相逕庭,尤其在防疫作為上,一改過去川普的「佛系防疫」,提出諸多積極作為,包括要求民眾戴口罩,並且展開大規模疫苗施打等等。

這兩位總統最大的不同,是川普常以個人的想法來決策,但拜登的決策都是經過團隊審查。

以美中關係來說,拜登政府今仍然沒有清楚地定調,是因為他的團隊還在研究及審查相關的內容,思考各種面向的作為可能會帶來的國內外衝擊,或是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有什麼影響等等。

美國前總統川普。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美國前總統川普。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美國前總統川普。Flickr by The White House

RIPS 讓別人拍拍你的腦袋

決策審查要做哪些事情呢?主要看四個面向,英文簡稱為RIPS。包括:

Risk(風險控制)。Information quality(資訊品質是否正確及完整)。Prediction(預測未來的各種狀況)。Selection(因應各種狀況的其他應變選擇)。

邱強指出,「審查完這四件事,你就知道政策對不對!」不論是政府或企業,一定要在決策官員或是CEO之下設立一個審查小組,協助決策者確認是否顧及到各個層面,「就好像有人出來拍拍你的腦袋,督促你再想一想。」

決策審查小組還有二個重點:其一,除了內部人員外,還需要納入外部專家,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二,決策小組必須是由專職人員組成的獨立機構,不能是董事會或執行長辦公室的下屬單位,否則不敢講真話。

像這樣的審查編制,在許多美國企業已行之多年,但在台灣相對少見。這種人的專長不是做決策,而是在決策裡頭「挑錯」,需要一個站在企業經營層面之外角度思考的人,用RIPS四個項目檢視決策的各個構面。

這樣的檢視屬於「缺失考量」,與決策者的「經營考量」或「技術考量」不衝突、不重疊,卻能夠發揮巧妙互補功效的機制,能時時提醒決策者:這件事你想到了嗎?為什麼這些事重要?為什麼你應該把這些因素、條件或可能造成的其他問題納入考量?這對決策者經常可以產生警醒的作用。

缺疫苗怎麼辦:台灣可向以色列學「這招」

目前台灣在防疫上最迫切的,還是如何盡速取得疫苗,並提高施打率,關於這一點,邱強也提出建議:台灣要以集體力量來「搶資源」。

「新冠肺炎在全球造成危機,最大的特色就是政府和企業都在『搶資源』,」邱強表示,以人類大史觀來看,戰爭是最容易發生爭搶資源的情況,原因就是基於保護生命的急迫性。大規模傳染病一樣會造成人命的損失,所以人類一樣會搶資源,至於企業經營也因為疫情危及到未來的生存發展,最終疫情就造成一個全球資源戰爭,「等於我們又面臨了一次世界大戰,」他形容。

資源要怎麼搶?當然要先找到資源在哪裡,而且既然要「搶」,就表示東西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所以決策者就要思考二件事:第一,找哪些人搶資源?如何讓這些人願意把手上的資源釋放出來?而且動作一定要快。第二,如果評估之後,不容易搶到相關的資源,那麼就要快速尋求替代方案。

舉例來說,疫情造成美國和加拿大的貨運中斷,加拿大的木材無法進入美國,有木材需求的相關企業就改從墨西哥進口。但是墨西哥的木材供應量還是無法完全彌補加拿大的出口量,那就必須思考:是不是能用別的方法做到一樣的結果?以建築業來說,以前的基礎可能是先鋪水泥,上面用木材搭建,如果沒有木材,是不是能改用鋼筋、塑膠或是玻璃等其他材質取代?

而台灣現在最需要的防疫資源是疫苗,疫苗又掌握在其他國家、藥廠或是代理商手中,那就得趕快思考:要去跟誰拿到這些疫苗?如何讓別人願意把疫苗賣到台灣來?在這個階段,「錢」絕對不是一個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大家都在搶疫苗,你出得起錢,別人一樣出得起,如何能夠提供別人沒有的條件,以取得你想要的資源?

邱強認為,以色列的作法很值得台灣參考,以色列能夠很快買到大量的疫苗,除了因為輝瑞執行長艾伯特.博爾拉(Albert Bourla)是猶太人後裔,「人不親土親」,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在搶資源的時候,絕對不會內鬥,砲口一致對外;再者,他還拿自己國內的高等技術去吸引別人跟他「資源交換」,換句話說,以色列是「提供一個獨特的交換條件」,去取得他想要的東西。

以色列爭奪疫苗是採取「突擊隊」式的組合。 wikimedia commons by  Amos Ben Gershom
以色列爭奪疫苗是採取「突擊隊」式的組合。 wikimedia commons by Amos Ben Gershom

以色列爭奪疫苗是採取「突擊隊」式的組合。 wikimedia commons by Amos Ben Gershom

以色列人看到機會,揪團一起去搶

由於邱強的前妻是猶太人,家族事業做得很大,以往前妻家族聚會的時候,他都會在旁邊聽一些關於企業經營的事,起先不怎麼感興趣,後來慢慢才體會到,猶太人爭取資源真的是有一套。

「他們的整合力,華人真的比不過,」邱強說,華人如果看到一樣東西感興趣,第一個念頭是如何把它據為己有,自己去;但猶太人會想,我怎麼組成一個最強的團隊來得到它。

例如,他們知道要搶到這個資源,需要一個力氣大的人、一個跑得快的人、一個頭腦靈光的人,就找來這些人組成這樣的團隊。以色列在爭奪資源時,採取的是「突擊隊」式的組合,團隊人數不一定多,卻是五臟俱全,任務分配清楚,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強項,所以能創造一個強大無比的團隊戰力,爭奪資源自然無往不利。

之前台灣有人建議「拿晶片換疫苗」,邱強認為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作法,因為晶片現階段也是屬於稀缺資源,拿來交換是有機會成功的。另外,由企業出面去爭取也是一個合適的方式,因為台灣企業非常擅長供應鏈管理,在邱強看來,供應鏈管理就是企業爭奪資源的手段。

在防疫的全球競賽當中,台灣一度超前,現在卻暫時落後,但如果政府和企業能從這兩個多月的經驗中,學到未來面對危機處理的因應之道,這次付出的代價,才算沒有白費。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