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聲音旅行 澎葉生聽見台灣

旅遊達人系列報導(22)(中央社記者楊佳寧台北22日電)來自法國的Yannick Dauby因為喜歡葉子的聲音,將自己取名為「澎葉生」。從小喜歡聽各種聲音,企圖拓展音樂概念的他,透過聲音記錄旅行軌跡,聽見台灣的豐富生態和動人文化。澎葉生原本製作實驗性音樂,但他發現只是河水流過的聲音,比用複雜機器做出的音樂還要多變,於是開始關注環境中的各種聲音,不只是自然生態,也包括工廠、機器的運作聲,他表示,「有些聲音不一定好聽,卻很有趣。」要如何開啟「聲音旅行」的第一步?澎葉生說,不需要特別的器材,但也不是光憑感覺。「紙」和「筆」就是聲音旅行的門票,一旦聽到某種特別的聲音,先去追蹤是「什麼東西」發出這種聲音。接著閉上眼睛,由於人一旦處在熟悉的地方,身邊座標清楚,會鈍化感官。若切斷視覺的聯繫,反而會有更多影像、感受浮現。也別忘了記錄聲音的大小、遠近、特色,以及聽到聲響時自己的心情,透過自己的詞彙解釋、定義,這些聲音會成為個人生命經驗中獨有的風景。山區的莫氏樹蛙和陽明山暮蟬就是澎葉生最喜歡的「台灣之聲」,他笑著說,「莫氏樹蛙的聲音很圓潤,像是跳躍的氣泡,輕柔的滾動。」相較之下,陽明山暮蟬的聲音像是尖銳的金屬,好像能刺穿東西,第一次聽到陽明山暮蟬聲的他,分不出這是動物、昆蟲、還是機器的聲音,這新鮮的聽覺經驗,至今仍讓他印象深刻。如果要幫台灣地圖標上聲音的景色,澎葉生認為,在北部地區,他會畫上「台北樹蛙」,台北樹蛙是台灣獨有的青蛙,尤其在台北盆地周圍,可以聽到牠們澎湃的合唱。東部地區則是海豚的聲音。為了錄製海豚的叫聲,澎葉生在花蓮外海的船上待了8小時,只錄到30秒像是吹口哨般稍縱即逝的海豚聲。嘉義的聲音地標是溪北村「製作榻榻米的機器」。日治時代,由於嘉義氣候適合種植製作榻榻米的圓藺草,日本人將機器及種植圓藺草的技巧引入,整個溪北村都以製作榻榻米維生。隨著產業外移,以及圓藺草因氣候變遷品質變差,榻榻米產業逐漸沒落,全村只剩下一台機器,唱著這首結合村民生活與回憶的榻榻米之歌。聽著榻榻米機器運轉的澎葉生說,聽著機器有韻律的循環聲,可以感覺到時代的流轉,這個聲音因經濟活動結合氣候而誕生,卻也因全球經濟、氣候型態的轉變逐漸消亡。「八音」則是高雄美濃的音景,澎葉生覺得,美濃的客家八音是生活的實踐,陪伴著村民歷經婚喪喜慶各種場合,不只是音樂,還是社交活動的媒介。他說,比起上音樂教室,能夠將音樂與人分享,像美濃的村民一樣把音樂結合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才是真正學習到音樂的精髓。對澎葉生而言,旅行不必非得特地前往某處朝聖,「旅行其實是心靈和身體上的冒險」。只要試著用耳朵代替慣用的雙眼,從周遭的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就會發現另一個視覺無法建構的新世界,而生活的每一秒原來都是一場愉快的聽覺饗宴。1000422(中央社記者楊佳寧攝 10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