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孔子學院做自己

8月中旬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中文學校即將進軍美國的報導、將台灣的「華語文學習中心」與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院」進行了一番比較。

近年來由於中國「孔子學院」在課程內容和工作人員指派上,背後的政治操作嫌疑令原本多設立在歐美國家的「孔子學院」名譽掃地,在美國已有許多的「孔子學院」面臨關閉的下場。於是台灣掀起了一股熱論,很多人認為這個時機點下,台灣應該趁勢派出華語文教師到當地組建中文學校,來取代原本「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志業。

首先,站在美國公民的角度,我會更希望看到在美國的中文教學工作是由美國當地的公民或居民來擔任。在美國有很多來自台灣、中國、或其他國家的華語後裔,不乏中文為母語的人才。就「孔子學院」的前例而言,若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政府滲透美籍華裔中文老師,大可以在招聘的過程制定一套評量標準、以篩選出具有爭議背景的人選。諷刺的是,台灣當地的小學與幼托機構要聘請外籍教師極為困難,然而台灣卻想輸出本國老師到海外擔任中文教師,這難道未有雙重標準之嫌?

其次,忠言或許逆耳,但無論是哪一黨執政,台灣歷屆政府都不擅長輸出台灣的軟實力。與日本、南韓、泰國等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台灣推動來台觀光或在國際間推廣台灣文化的努力實在少得可憐。無論是觀光局或文化部,都缺乏強而有力的台灣論述,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疊疊的官僚主義以及未見顯著成效的「綠友友」大筆資金花費。

第三,台灣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常常忘了在台灣也有不少外籍居民可以幫忙增強台灣國際形象,反而更重視拉攏遠方的外國人支持。筆者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多與在台灣居住的外籍人士合作、讓他們替台灣發聲,而不是將資源孤注擲於海外建蓋中文學校校舍。過去60年來,台灣許多華語文中心提拔出了數以萬計的外國人才,這些人本都可以成為為台灣效力的資源,但多被忽略。

第四,姑且不論在台灣把中文稱作華語、華文、或國語,或者即便在英文是以「Mandarin」來稱呼中文,仍有很多美國人都會對於台灣與中國說一樣的語言抱持一樣的疑惑。若台灣希望能建立有別於中國的國際形象,何不考慮推廣台語、客家話等方言?這樣不僅能與中國區別開來,中國在海外傳授方言的可能性較小,也能幫助外國人與世界各地閩南人、客家人交流做生意,何樂不為?

這也帶出了另一個我認為台灣不應該急著推出中文學校的原因。一般而言,外國人學習中文多半是為了在經貿活動、學術研究等領域跟中國來往,台灣通常不在考量之內。雖然也有像筆者這樣從學生時期就學了中文,輾轉來到台灣就業定居的外國人,但算是極少數例外。也就是說,台灣政府投資中文學校的一個風險在於,培育出來的中文人才,並不會對台灣帶來直接幫助。

台灣有許多政治家喜歡談論台灣的軟實力,但台灣的國防安全是建立在軍備基礎與國家安全系統上,也就是所謂的硬實力。在美國多建幾所中文學校,除了能取悅積極推動這項政策的政治人物之外,對於改善台灣的國際地位長遠看來很難有實質幫助。

(作者為美國共和黨海外部亞太區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