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必當老闆、媽媽,只當你自己…」60位女企業家當家教,最神秘女董學院曝光

女董事協會不僅採全推薦制,還得經過層層面試、審核,才有機會加入。(女董學院提供)
女董事協會不僅採全推薦制,還得經過層層面試、審核,才有機會加入。(女董學院提供)

文●蔡茹涵

在台灣近幾年百花齊放、不斷迅速擴張的女力相關社團中,女董事協會(WOB)是個極度低調,卻又同時引發各大產業矚目的存在。

之所以低調,是因為它極度私密,不僅採全推薦制,還得經過層層面試,通過年齡、職級、公司規模、產業地位等審核,才有機會加入。

旗下以培訓新生代女CEO為目標的「女董學院」則更嚴格,平均一屆只收10名學員,且資格僅限3種人:上市櫃公司準接班人、預計3到5年內上市櫃創業者、以及跨國企業中,預計3年內進入董事會的高階經理人。

之所以引發矚目,是因為其「全明星」般的陣容。攤開其會員與教練群名單,科技業有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帆宣董事長高新明;製造業有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網路業有Verizon Media前董事總經理鄒開蓮;零售業有Sogo董事長黃晴雯、特力集團前執行長童至祥等,一字排開60幾人,幾乎全是赫赫有名的上市櫃女企業家。

為什麼這批身經百戰的女將,要齊聚一堂、展開串聯?「我們除了培養更多進入董事會、上市上櫃的女性接班人,還要幫大家建立跨產業人脈!」女董事協會理事長、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說。

女性接班人最迫切需要的資源有哪些?原來,在女董學院與安永合作的調查中顯示,第1名是「進入市場的資源」,第2名就是「建立人脈網絡的協助」。

蔡玉玲舉例,台灣所有產業公協會的理監事,幾乎清一色是男性,「為什麼女生比較難建立跨公司、跨產業的人脈網絡?因為社會對(已婚)女性的期待,通常還是會把家庭考慮進去,大家下班後就回家陪小孩,社交應酬相對較低,優秀女性自然很難從點、線連成面。」

課內有導師問到飽、海內外企業參訪
課外玩立槳、開「女校」讀書會

台灣萊雅前總裁、女董學院院長陳敏慧也直言,目前全台灣900多家上市公司中,由女性治理的企業僅占12%,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我們先把目標提高到30%,聽起來不多,其實也是Double(一倍)了!」

那具體課程究竟是什麼?攤開商周獨家取得的「女董學院女性菁英領導人培訓專案」簡章,即可一窺端倪。

原來,這是一套授課時間長達一年的女企業家培育計畫。除了有8堂領導力課程,每名學員更會分配到一名專屬女性導師(Mentor),讓你問題問到飽。如果想另外找幾位不同產業、年齡層或專長的導師諮詢,也有集體輔導(Group Coaching)時段,每人可指定3位到4位導師,請他們針對你的困惑提出建議。另外,也有每年4次、囊括海內外的企業參訪行程。

至於女董事協會的活動,性質就更多變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一次,3天2夜的Team Building(團隊凝聚活動),」美吾華2代、現任副董事長李伊俐回憶,去年是在日月潭舉辦,一群年齡從40歲到70幾歲的女企業家,竟一起跑去玩近年最紅的立式划槳(SUP)和跳板。大家在水面上自由漂浮,或依照教練指示,依序在水上排列各種圖形。

「其實這個(立槳),我跟家人出遊、員工旅遊時都有碰過,但前者我是媽媽,只忙著幫小孩拍照;後者我是老闆,不好意思玩太瘋,反而這場合,我可以沒有任何額外角色,只是當『我自己』!」她感慨的說。

晚餐時間也有節目。女董事協會特意不訂單人房,讓這些獨立慣了的女CEO們兩人一間;而室友也不僅僅是室友,還要分組讀書,在晚餐時依照章節,導讀《梅克爾傳》,分享如何將故事對應到自身經歷,「氣氛真的很像回到女校!」另一名科技業CEO回憶。

2代、媽媽們求解老臣壓力、夫妻關係
言談間還迸發「設廠經驗談」課程

那麼問題又來了──談起自身經歷時,這些女企家們都在煩惱些什麼?

「主要依照他們的身分和生涯階段,會有幾種比較常見的類型,」陳敏慧透露,例如準備接班的2代,多數會煩惱第1代的觀感、老臣的壓力、不知該怎麼運作董事會等;如果是孩子還小的,則容易擔心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子女教養;還有,在公司強勢,回家要怎麼調整和先生相處的態度;快過生育年齡了,要不要先去凍卵?「有些議題確實很私密,但這裡都是女性,同質性又高,彼此就可以很坦然的談。」

陳敏慧回憶,去年3級警戒期間,由於台灣許多產業從人流、物流到供應鏈全數停擺,學員們都很慌張,他們甚至還緊急邀請了6位女董事長上線,新增「防疫作戰線上課程」,大家交流起應戰策略,也彼此打氣。

但事實上,這裡發生的「串聯」還遠不只如此。許多人脈與連結,都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裡,才悄悄發酵。

「2019年的時候,我們公司正面臨一個轉型的關卡。我很掙扎要不要把各BU切開,就真的直接帶著財務報表,去找協會的姊姊們幫忙看,」女董事協會成員、Shopping99總監彭思齊坦言。

當時,她先後找陳美琪、蔡玉玲、佳必琪董事長張舒眉等多位成員請教,大家都給予直接建議,例如這樣做必須重改組織架構、BU化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回想起來,那真的非常無私,完全是把他們多年功力借給你的感覺!」

李伊俐也透露,協會中的聊天交流,經常會帶來意外收穫。例如有一次,陳美琪只是談起自己返台蓋廠的進度,馬上引發一批年紀較輕、尚未有蓋工廠經驗的2代好奇。

眼看大家問題不斷,熱心的陳美琪馬上拋出一句話:「我請我們顧問來幫大家上課好啦!」幾個星期後,一堂從無到有的「蓋廠經驗談」課程,就這樣開張了。

除了李伊俐,包括桂冠食品王亞倫、宏亞食品張云綺等製造業2代,都帶著自家公司的相關主管前來旁聽,甚至還成立Line群組,彼此交流蓋廠資訊。目前,已有幾位2代的新工廠正式破土動工。

眼看各種類型的女力社團近年來不斷崛起,陳敏慧表示樂見其成,因為一旦有更多的女性願意站出來分享,就形同誕生出更多的Role Model(典範)。

「女性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實在太多工了,100個Role Model,就代表了100條不同女性選擇的成功路徑,大家都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她總結:「女人只要彼此幫助,就能走得更遠!」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大離職潮後...一週工作4天的大趨勢,真的來了!

員工讓公司賠大錢,也不該開除他!橋水創辦人達利歐:要把失敗當好事

「認同感」真的可以留住年輕人,給主管2招解決高流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