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英總統都不知道?《遠見》獨家揭露:台灣將有第七個「兆元產業」!

今年適逢《遠見》創刊35週年!遠見在今(30)日重磅推出10月號「週年慶」封面專題〈世界亮點產業少不了台灣 〉。遠見採訪團隊歷時半年訪遍全台各角落,發現小小台灣竟有21個國際級產業、藏著85個黃金聚落。該專題也揭露一個連政府都不知道的祕密:台灣即將有第七個「兆元產業」!

35年,幾乎是1/3人生,一個人可以從孩童成長為有擔當的人;一家企業,也可從創建到堅實。

1986年創刊的《遠見》,今年滿35歲了!今天《遠見》舉辦週年慶記者會,重磅推出10月號封面故事〈世界亮點產業少不了台灣〉,也同時發布「投資台灣」週年慶大調查。(延伸閱讀:週年慶特企/《遠見》上市櫃企業投資意願調查:94.9%對投資台灣有信心!)

▷▷ 遠見35 ‧ 週年慶主題網站:發現台灣產業轉動地球

1986《遠見》創刊!高希均:期許讓台灣打開國際視野

記者會上,「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帶大家穿梭時光,回到35年前。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張智傑攝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張智傑攝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張智傑攝

1981年,高希均與現任「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與甫退休的《天下雜誌》董事長殷允芃,共同創立天下雜誌。五年後的1986年,高希均、王力行與媒體大老張作錦,再攜手創辦《遠見雜誌》。

那時候的大環境,正值經濟起飛,然而國際外交波折不斷。1970年中華民國還有69邦交國,但1986年創刊時,卻只剩23國,現在則不到15國。

高希均發現,當年出現兩股趨勢潮流:第一,全球化交流愈來愈頻繁;第二,兩岸關係愈來愈密切。

當年,高希均本職為「威斯康辛大學河瀑分校」經濟學系教授,經常走訪世界、接觸各國大學生。他發現,台灣的大學生、研究生、遑論讀者,對於台灣以外事情,並沒有興趣;甚至在版面有三大張的主流報紙上,幾乎找不到國際新聞。

「世界這麼大,台灣人應該了解外面的世界。」高希均說,這就是1986年創立《遠見》的初衷,希望這本雜誌能涵蓋國際觀、兩岸關係、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他期許,透過雜誌,能讓更多台灣人對自己有信心,成為國際的一份子。


遠見35週年重磅鉅獻:兩大產業調查報導

其實,已有許多產業躍上國際舞台的台灣,如今很有底氣。

《遠見》資深副總編輯邱莉燕今日發表「投資台灣大調查」,就算在疫情下,卻不影響企業投資台灣的積極性,有42%上市櫃企業願意增加台灣投資,83.9%可維持現狀。且有高達67.5%的台灣上市櫃公司,仍將台灣作為全球營運總部;50.7%將台灣作為研發創新中心。

不過,她也提醒,政府應該優先改善經商環境首先是降低稅賦、強化國際貿易環境、穩定供水供電、與時俱進的法規。(延伸閱讀:詳見「投資台灣大調查」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邱莉燕。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邱莉燕。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邱莉燕。張智傑攝

《遠見》今天同步重磅發表週年慶封面故事〈世界亮點產業少不了台灣〉

資深總主筆彭杏珠帶領團隊,費時半年,走遍全國368個鄉鎮市區、尋訪產業。她發現,台灣其實不只三個兆元產業,光是電子業就有五個兆元產業:半導體、網路通訊、伺服器、影像顯示、PCB(電路板),第六個產業是機械設備業,而且即將在今年誕生「第七個」兆元產業:IC設計業。請見以下圖表:


彭杏珠也指出,台灣半導體固然是世界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手工具、扣件、自行車零組件廠的人均產值也有600~700萬,實力也不容小覷。像是掌握全球1/6不鏽鋼螺帽大廠的「路竹新益」明年的人均產值可達800萬。這些企業都被稱為傳產裡的「高科技」。

遠見雜誌資深總主筆彭杏珠。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資深總主筆彭杏珠。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資深總主筆彭杏珠。張智傑攝

「看完這個封面報導,大家會發現『原來我的故鄉這麼厲害』!」彭杏珠盤點,小小台灣,竟然有21個足以轉動地球的亮點產業,大大小小工廠遍及85個鄉鎮市區,出口所帶來的活水,讓每個小鎮宛如黃金般閃閃發光。這些「黃金小鎮」讓世界看見台灣。

沒有台灣廠,世界許多產業無法運轉,譬如今年初,台南廠商礙於保密條款,無法曝光,他有兩種螺絲因為運送缺櫃而無法出貨,導致知名電動車大廠停產,由此可見「MIT」(台灣製造)的重要性;而在高雄小港、旗津,國際精品品牌總裁的豪華遊艇就在這裡量身訂製。

不只要護國神山,也要隱形冠軍!呂正華:台灣得升級為高階製造中心

在這次的媒體發表會當中,《遠見》亦邀請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路竹新益工廠董事長蔡仁哲,與主持人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交流與談「台灣如何造就世界之光?」

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張智傑攝

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張智傑攝

呂正華指出,護國神山台積電很重要,但背後材料設備、機械工具、機械加工,政府也特別重視,智慧機械製造之外,還要把台灣變成高階製造中心,不只護國神山,各行各業都有可能發揮極致,成為隱形冠軍。

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張智傑攝
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張智傑攝

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張智傑攝

他尤為佩服隱身彰化秀水鄉的彥豪金屬三位創辦人,董事長陳澤民、副董事長蔡賜芳、總經理陳永煌,35年前一起創辦這家公司,製造煞車工具,這是非常講求安全性的產品,要做到讓客戶滿意的品質,並不容易。

不過,近來台灣面臨「五缺」困境。呂正華也說,大環境不免有天然、政經環境限制,但限制不了台灣熱情創新,政府也鼓勵企業數位轉型,轉型成功者可作為典範,引領整個產業發展。

「數位扳手」銳泰精密打造智慧工廠

全球主要製造商、台灣首家套筒智慧製造廠,就位於嘉義大埔美工業區,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年輕時就有夢想,想建造世界第一套筒,希望銳泰能成為手工具業的翹楚。所以只要一有盈餘就轉投資設備,以提升效率。

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張智傑攝
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張智傑攝

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張智傑攝

銳泰精密董事長游祥鎮如何有勇氣不斷投資、創業?

游祥鎮說,「我把過去、現在、未來該賺的都投資下去。」賺錢雖然是企業重要目標,但價值觀的傳遞也是企業該做的。一直到政府推動智慧製造,他在領航計畫下得到協助,透過大數據,製造出更好更穩定的產品,投入智慧工廠,成為台灣「數位扳手」的幕後催生者。

「路竹新益」掌握全球不鏽鋼螺帽 1/6產量

台灣製造業如何成為世界之光?

占全世界不鏽鋼螺帽1/6產量的大廠路竹新益,董事長蔡仁哲指出,《孫子兵法》名言「恃吾有以待也」的白話文就是「超前部署」。兩年多前,疫情還沒爆發,公司就已先佈署新廠,繼續加強投資,並且與加工廠配合,「不是只有自己提升,我鼓勵加工廠也要提升。」

路竹新益工廠董事長蔡仁哲。張智傑攝
路竹新益工廠董事長蔡仁哲。張智傑攝

路竹新益工廠董事長蔡仁哲。張智傑攝

儘管做的是基礎工業產品,但路竹新益也很早就導入數位化。一開始,員工都還不太適應,還有部門特別請專人輸入資料,反而增加人力成本。所以一開始推動,真的是難關重重,如果要成功,負責人要有決心,突破瓶頸後,會得到甜美果實,「要勉力完成、使命必達,這也是台灣精神不是嗎?」蔡仁哲說。

疫情帶來很多不確定,也讓蔡仁哲體悟,交期長的訂單雖然讓人安心,可是他更會思考交期如何縮得更短、超前做更多準備,因為「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遠見35 ‧ 週年慶主題網站:發現台灣產業轉動地球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