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防疫不力,英國為何如今疫苗施打率第一?

作者:陳怡潔/在倫敦醒來

連續 3 週,我家先生下班後沒有直接回家,而是繞路去見年輕小姐,聊天問好一番才甘心步上歸途。這天他耗得特別久,不忘傳訊息稟告老婆,小姐叫他再待久一點。20 分鐘後,他走進家門,滿臉失望。

「差一點就輪到我了!我排第四個,但是他們只剩三劑!我前面的女人打完出來,竟然喜極而泣。我才是那個要哭的人吧?!」

為「剛好」打到疫苗,天天路過藥局

話說 3 週前我去領藥,赫然發現家附近的藥房竟然撤掉貨架,把原已不大的空間硬隔了一半出來,變成了疫苗注射中心。身為關心時事的地方婦女,我邊等藥邊向藥師探聽:「聽說疫苗從冰箱中拿出來當天沒打完就要丟棄,所以疫苗中心都會盡量用完,有時還會隨機叫人來打,是真的嗎?」

「是真的。 不過這樣的情況不是每天都有。」

「那萬一有的話呢?」地方婦女當然不會善罷干休。

「嗯,我們會在關門前視情況,讓一些人來打。我們不能保證,但是如果『剛好』人在門口就有機會⋯⋯」藥師臉上的表情不言而喻。

我也心領神會的笑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那天回家轉告先生後,他竟然流露了賭徒的熱忱與嘗試的精神:「藥房離我回家的路不遠,我每天下班就繞過去,看會不會運氣好有剩的疫苗打。多一個人打就少一個人染疫啊!」

就這樣,我家有正當職業、品行端正、迷路打死不問路的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每到傍晚 6 點半,就成了在藥房門口,搭訕疫苗中心小姐的「癡漢」。所謂「烈女怕纏郎」,這個法國人非常相信以他的魅力(哪裡來的自信?根本就是「纏功」啊!),小姐遲早會給他一針了事。不過 3 週過去,他最大的進展也就是眼睜睜看著疫苗被別人打完而已。實在很難相信,這個每年冬天我都得幫他預約付款,三催四請威脅利誘才肯去打流感疫苗(下有詳述)的人,現在竟然積極到這個程度,這場疫情真的改變了很多人。

「現階段唯一、最好的選擇」

3 月 23 日是英國第一次封城的週年紀念日。這一年過得很快,但是沒有目標沒有計畫的過日子,讓每一天都很漫長。回顧過去一年,在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人們學著調整生活節奏和方式,體會不少人生課題和哲理,也明白了 #weareinthistogether(推特上流傳的標籤,提醒大家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必須同舟共濟才能共度難關)的意義。

英國政府從疫情初始的抓瞎打渾,高喊「群體防疫」,到 NHS 幾乎崩潰,經濟連帶重挫,執政當局終於明白只有疫苗可以改善這樣的困境,人民也厭倦了一封再封、在家自學/工作/帶小孩,沒有社交生活,也沒有餐廳酒吧可去的日子。於是引頸期盼的疫苗一推出,全國上下一整個卯起來打。從開打起,每天新聞都會報導,今日有 XXXXXX(通常是 6 位數以上)的人打疫苗,截至目前為止全國有幾百萬人已經接種⋯⋯這些數字單看就很驚人。

根據《BBC》的統計,3 月中每日平均的施打人數是 50 萬人,4 月上旬人數明顯下降到 13.4 萬,不過這是因為有部分的疫苗被挪用為第二劑的關係。直到 4 月 10 日,在英國已經有 3 千 2 百多萬人打了第一劑的疫苗,換算起來,等於是全國 61% 的成年人口。

由此可見,雖然英國較為普及的 Astra Zeneca(簡稱AZ/Oxford)疫苗有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目前還在觀察中、部分民眾也對短時間內研發出的疫苗有疑慮,或是受到網路流傳的各式陰謀論影響,而抱持觀望態度;但是整體看來,英國的疫苗施打率目前是歐洲第一高的(雖然百分比輸給人口只有 85,382 的曼島(Isle of Man),但是曼島是一個獨立自治的皇家屬地,不是一個「國家」)。

我認識的人中,在醫院工作、曾得癌症、有先天疾病(如氣喘、遺傳性糖尿病)、年長或被列入高危險群者,都已經接種第一劑疫苗,有些人兩劑都打完。朋友互通訊息,街坊鄰居閒聊,都會聊到疫苗。打了沒有、打後如何、何時輪到、想不想打⋯⋯以前見面聊的是哪裡好吃好玩,假期有什麼計劃,現在疫苗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三句不離此,還可以聊很久。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對疫苗信心滿滿,但是大家都同意事到如今,也只有疫苗可以帶來回復正常生活的希望。就算擔心打後的副作用,就算不能保證百分之百防護,也不知道是否能抵抗變異病毒,疫苗還是現階段中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

過去防疫不力的英國,為何這次效率驚人?

從報導與相關討論看來,台灣民眾大多對疫苗存有安全疑慮,也對接種興趣缺缺。 這或許是因為台灣防疫有成,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都沒有受到顯著的影響,因而大家不覺得有接種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加上新聞報導多針對可能的副作用,前陣子歐洲數國因血栓疑慮而暫停使用 Astra Zeneca 疫苗的消息,也佔據了不少版面(多國現已恢復「有條件性的」施打,英國則宣布 30 歲以下成人改用瑞輝和莫迪那疫苗),造成人心惶惶。

如非高風險族群,醫療前線和防疫相關人員,一般民眾似乎都抱持著「我 OK,你先打」的心態,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疫苗不普及,台灣抗疫還是只能禁止海外旅遊,管制進出人口,嚴格實行隔離,長期下去,對島內外的國民都不容易。

反觀行政效率不佳,防疫政策兩光的英國,這次能在疫苗施打率上奪得先鋒,個人覺得有幾個原因:

一、英國是最早核准瑞輝和 AZ 疫苗,並大量訂購的國家: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並不看好的脫歐,在這個情況下反而成了助力,讓英國不受歐盟牽制的獨立決策與運作,在取得疫苗上領先一步。(然而歐盟對此十分不滿,也因此引發了英國與歐盟之間的疫苗爭奪戰,讓脫歐後的英歐關係更加尷尬。)

二、設定清楚的計劃與目標,配合 NHS 紀錄掌握施打對象:英國以醫療看護相關人員、與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危險族群,和 70 歲以上老年人優先開始施打,並以每 10 歲一個年齡層為分界,逐漸往下施打疫苗。只要有註冊 GP(General Practitioner,家醫)、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國立健康服務機構)就能依照每個人的基本資料和醫療紀錄,判定給予疫苗的優先順序。此外,政府也設定了不少階段性的目標,如 2 月中要接種 1 千 4 百萬人,4 月 15 日前要達到 3 千 2 百萬等。每個達標的新聞,都讓全國上下精神為之一振,有正向鼓勵的作用。

三、一般成人對打疫苗並不陌生,接受度高:每年冬季,英國藥房和診所都有自費和公費的流感疫苗(俗稱 ” Flu Jab ”)可打,雖然不是強制,但是很多人會打一針預防生病。許多公司行號也鼓勵員工施打,還幫忙買單(一劑 13.99 英鎊上下,約合台幣 549 元),所以許多人視「打疫苗」為冬季例行事項之一,也了解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輕微不適的現象,因此抗拒心理較少,對疫苗推廣有很大助益。

四、全民總動員,廣設疫苗中心,打擊不實謠言:為了廣施疫苗,政府派出軍隊協助運送和設點;NHS 動用許多醫護和義工,確保疫苗中心有充足的人力,也印製相關文宣,藉由公眾人物、社群媒體的宣導,避免謠言、假新聞和反疫苗團體的操作;有些疫苗中心甚至設在宗教場所,如教堂、清真寺和猶太會館內,結合信仰的力量提高疫苗接受度等等。

坦白說,英國在短短 4 個月內能達到這樣的成績,真的蠻出乎眾人意料。雖然目前為止,罹病與死亡人數持續下降,3 月和 4 月的兩個解封里程碑都如期達到,但是疫苗的防護效力有多少、生活能回復到什麼程度,仍然需要長期觀察,小心地循序漸進,並不能因此而鬆懈。身為小老百姓,我們能做的也就是配合政策行事,做好個人防護,希望撥雲見日的那天已經不遠。

2021 最夯的全民運動:排隊打疫苗

復活節假期後的第一天,我家先生下班後又跑去藥房外排隊(英國住得夠久,排隊都會成嗜好)。管理預約的小姐看到他,親切的說「欸你好像常常來,我有印象看過你⋯⋯」沒多久,他就被叫進去幫忙消耗剩餘疫苗,也不知道真的是運氣好,還是小姐心情好。總之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挨了那一針。回家後,他自認有疫苗加持,手臂強壯有力,頭腦清晰靈敏,開心地打電話告知父母家人,好像中了樂透頭獎,還很積極的叫我也每晚去排隊打疫苗。

去年 3 月底,我在毫無其他病徵的情況下失去嗅覺,起初以為是花粉症,吃了抗敏藥,又換了高血壓藥,都沒有改善。直到 6 月抽血檢查,才發現已有新冠抗體,醫生非常肯定我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今年 2 月再驗了一次,抗體還在(但是很詭異的,先生完全沒有抗體,可見我們都有保持「社交距離」!),加上我已經是「40 到 49 歲」的下一批,所以不急著湊熱鬧,遲早會輪到我。

總歸一句,(排隊)打疫苗儼然是 2021 年的英國,最夯的全民運動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過去防疫不力、效率不彰的英國,為何一躍成為全歐疫苗施打率第一的國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疫苗護照:世界重啟之匙還是製造不平等的幫兇?
疫苗救得了「歐洲疫情第一大國」嗎?──英國防疫一周年啟示:魚與熊掌皆不可得

作者簡介:

陳怡潔,台北市出生長大,16 歲看了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從此愛上歐洲,日夜夢想搭火車環遊歐洲各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歐洲文化碩士,曾任職旅遊業,兼職教育業,現職一個法國人的太太,兩個跨文化小孩的媽媽,和不定期夜班部落客。移居倫敦十七年,對這個城市仍然充滿熱情與好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