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疫2周年 灣區衛生專家:學習與新冠共存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頒布第一個新冠居家避疫令(stay-at-home)到19日將屆滿兩年,民眾的生活正在緩慢恢復常態。然而,這個新常態和疫前的日常生活不可能相同,因為新冠病毒並未消失,人們必須學習與它共存。

舊金山加大傳染病學家盧瑟福說:「與新冠病毒共存是有可能的。」

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最好的狀況是:人們的免疫力保持不變,病毒不再進化突變,及早發現新一波疫情並解決問題。最壞的狀況是:人們的免疫力下降,更致命的變種病毒出現,被新一波疫情打個措手不及。

抗疫工具更多

專家表示,對今後的生活保持樂觀態是有理由的,因為我們現在擁有比過去更多對抗疫情的工具,例如有更好的廢水監測系統可以觀察疫情、更多基因定序、大量病毒檢測、更好的醫療服務等,這些工具正在將疫情風險降到國家衛生專家認為可以接受的程度。

萬一這些工具失敗了,新增病例再度激增,我們就要做出應對。根據加州新防疫計畫「SMARTER」,人們有時仍然需要在室內戴上口罩、接種改良疫苗、在家從事非必要性工作、迅速將醫護人員佈署到疫情重災區。如果資金充足,這個「隨時待命」的應對系統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規模。

史丹福醫院肺部與重症加護醫學專家羅傑斯(Angela Rogers)說:「疫情初期有太多不確定性,如今情況已經完全不同。我們現在知道如何因應,疫情才不會失控。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就能控制疫情。」

不過,必須繼續保持戒心也是有理由的。由於防疫規定鬆綁、人們免疫力下降,加上傳播力更強的Omicron亞型病毒BA.2愈來愈普遍,已造成亞洲和歐洲出現新一波病例激增。BA.2病例目前在美國的新增病例中占23%,部分地區廢水系統中檢測到的新冠病毒含量也有所增加。

隨機抽樣檢測

傳染病學家蘭普(George Lemp)表示,為了進一步提高防疫成效,在公共場所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口進行隨機抽樣檢測,有助更準確了解病毒的傳播狀況。

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表示,會在幾個月內推出針對Omicron病毒的疫苗。盧瑟福認為,與其像「打地鼠」(whack-a-mole)一樣,不如研發一種可以同時對抗許多不同病毒株的疫苗,疫苗接種時間也需要再精確些。

洛克斐勒基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最近公布的一份重要報告,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我們會繼續看到現在看到的趨勢:變種病毒造成的危險性較低、感染後出現的症狀較輕;儘管新冠病毒永遠不可能是良性的,接種疫苗可以獲得足夠的保護力;生病可能讓人不快,但不再成為人們擔心、尷尬或長期隱居的理由;新疫情將集中在免疫力不足的群體中;每年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介於1萬5000人到3萬人之間,低於流感在一般季節裡造成的死亡人數。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不良經紀搞鬼 出價最高、全現金也買不到房
全美10大宜居城 柏克萊、爾灣上榜
2.5萬移民湧邊界 等待42號令解除 拜登政府擬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