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台灣養殖三種重大用藥的魚種:午仔魚、石斑魚、烏魚」?

事實查核報告#1470

網傳「台灣養殖三種重大用藥的魚種:午仔魚、石斑魚、烏魚」?

發布日期/2022年1月26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26版】

一、漁業署表示,根據2021年抽驗結果,午仔魚養殖並無檢驗出使用神經性藥物,另2021年午仔魚未上市抽驗合格率為9成;2021年國內石斑魚抽驗皆合格;近年來烏魚、烏魚子、飼料等雌激素抽驗,均無檢出。

二、專家、業者表示,午仔魚動能強,但僅是魚的天然特質,漁民不會使用神經性藥物控制。

三、專家、業者表示,漁民養殖石斑魚多挑選優良魚苗,且也無藥物可以使基因缺失石斑魚成長,傳言並不合理。

四、專家、業者表示,傳言稱烏魚「不用藥公母比10:1」為錯誤描述,正常自然養殖公母比為5:5。為了培養母烏魚收成烏魚子,傳統會以雌激素誘導烏魚變性,但按照現行法規,雌激素飼料不得使用,政府也會抽驗。業界採取的其他作法,包括人工剔除、低密度養殖。

傳言描述多處不符合事實,因此,為「部份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2022年1月22日開始流傳訊息指稱,「台灣養殖三種重大用藥的魚種

午仔魚、石斑魚、烏魚。

午仔魚動態強,為其安定避免暴斃,多偷用神經性藥物,對腎臟及脾臟深傷。

石斑魚更離譜,直接餐餐加藥避免死亡,因為它是人工培育,先天的基因缺失,用藥一直維持到長大。

烏魚本身毫無價值,唯一有價值是烏魚子,養殖戶如不用藥100%賠錢,不用藥公母比10/1,所有養殖戶偷用政府禁用的荷爾蒙藥物變性,吃多不會生,肝臟受損。

深入台灣的農漁業幾年,你才會了解洗腎為什麼世界第一,你買安全食物就像唐三藏取經一樣難。

尤其是發育期間的男孩子,千萬別給他們吃,政府認定那是高致癌的變形料,全省禁用,可是漁民沒有一個不用 🥴這消息不知道真假?」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午仔魚動態強,為其安定避免暴斃,多偷用神經性藥物」,描述是否合理?近期抽驗情況?

(一)查核中心採訪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沈士新。他說,午仔魚(烏仔魚)養殖過程中,因魚容易受到驚嚇、跳動,因此,午仔魚的養殖魚場通常要在安靜且避開人車之處,只要從魚塭環境著手,就能順利養殖午仔魚。不太可能需要用傳言提到的神經藥物來安定,因為成本高。

沈士新說,午仔魚牙齒、腸道特殊,容易有胃腸炎的狀況。因此,漁民在飼養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合法抗生素預防胃腸炎,或是添加益生菌的飼料來改善魚體腸胃狀況。單純只是用來預防且保護魚群避免生病,與神經安定無關。

(二)查核中心採訪屏東縣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8班陳班長。他說,午仔魚的特性是動能強,主要在上層水域游動,透過動能讓鰓能吸收氧氣,若魚塭環境旁有車、火車經過,確實可能會造成午仔魚驚嚇,但只要讓魚塭環境保持安靜即可,不需要,也不會使用神經性藥物。

陳班長表示,事實上,午仔魚的動能強只是魚的特質,並不需要用藥控制;養殖午仔魚更需要注意的是會致死的腸胃型病菌。過去確實可能會使用合法的抗生素來控制病菌,但近年來主要都是從飼料、環境改善,例如添加光合菌、益生菌,保持魚塭水土健康等。

綜合以上,午仔魚動能強,但僅是魚的天然特質,漁民不會使用神經性藥物控制,傳言的描述並不合理。

爭議點二、「石斑魚是人工培育,餐餐加藥避免死亡,先天的基因缺失,用藥一直維持到長大」,所述是否符合現況?近期抽驗情況?

(一)沈士新表示,台灣常吃的石斑魚主要都是人工培育,但傳言說的「石斑魚先天基因缺失,餐餐加藥避免死亡」是錯誤的論述,並不會有藥物可以讓基因缺陷的魚種成長。

沈士新指出,從魚塭的環境面、技術的改善,就能有效控制魚塭病毒孳生、提高養殖成效,並不需要用藥維持石斑魚的成長。

沈士新解釋,為了避免石斑魚養殖的病毒感染問題,現在推廣石斑魚培育時,會推廣適當密度養殖,避免高密度養殖。石斑魚塭的病毒問題,與飼料不當的分解有關,若魚塭投餵量並沒有控制好,過多的飼料丟到水里,在底部泥土分解,就容易滋養病毒。因此,改善魚塭底泥狀況、常翻土保持土質健康非常重要。

(二)漁業署表示,市售所稱石斑魚的魚種很多,包含青斑、龍膽石斑、虎斑、及龍虎斑等魚種。其中青斑、龍膽石斑、虎斑本為野生高價值魚種,雖龍虎斑屬「龍膽石斑」與「虎斑」雜交物種,但並無基因缺陷問題。

(三)佳冬鄉產銷班陳班長說,現在台灣的石斑魚主要都是人工培育,但從沒有聽說有藥物可以讓基因缺陷的石斑魚成長。此外,傳言論述不太合現實邏輯,因為漁民購買魚種時,會挑選優良的魚苗,若碰到品質不良的魚苗,也會淘汰或是優化購買魚苗的管道,不太可能再花成本,購買藥物來讓品質不好的魚苗成長。

陳班長說,石斑魚在養殖時,比較可能碰到的是神經性病毒、虹彩病毒的感染情況,為了讓魚種健康成長,漁民過去可能使用合法抗生素消滅細菌。但用藥物不治本,也會有抗藥性問題,近年來觀念逐漸改變,產銷班正在推動的是「零用藥」的養殖方式。實際操作上,會定期水質監測,引進乾淨水源,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保持土質健康。

綜合以上,漁民養殖石斑魚多挑選優良魚苗,且也無藥物可以使基因缺失石斑魚成長,傳言傳言描述「石斑魚有先天的基因缺失,要用藥維持長大」,並不合理。

爭議點三、「烏魚本身毫無價值,唯一有價值是烏魚子,養殖戶如不用藥100%賠錢,不用藥公母比10/1,所有養殖戶偷用政府禁用的荷爾蒙藥物變性」,所述是否符合現況?

(一)沈士新表示,台灣吃烏魚主要會吃三個部分:烏魚子、烏魚膘、烏魚肫,其中又以烏魚子價值最高。

沈士新說,一般烏魚從魚苗成長至烏魚,漁民會養至兩到三年,而在第一年時,烏魚尚未有性別之分,屆滿一年才會表現性別,轉成母烏魚、公烏魚。而台灣民眾常吃的「烏魚子」是母烏魚的卵巢,因此母烏魚的收成價值較高,漁民會主要養殖母烏魚。

沈士新表示,傳言說「不用藥公母比10:1」絕對是錯誤,正常從海上抓的烏魚幼苗,漁民再進行自然養殖,公母比正常都是5:5,不會有先天性的公母懸殊差。

至於誘導性別的部分,沈士新說,傳統常見的作法是在烏魚幼苗年齡10個月、尚無性別表現時,投以劑量低的雌激素飼料,誘導烏魚成長為母烏魚,使用雌激素期間多在年齡12個月之前,而這批烏魚需再養1到2年,才能成長成可販賣的烏魚。

沈士新說,為了集中養殖母烏魚,漁民也常使用人工剔除法。在烏魚養殖一年轉換性別後,進行換池過程時將公的烏魚以人工方式移除,魚塭剩下母烏魚,方便漁民第2到3年只專養母烏魚。

沈士新說,在烏魚幼苗使用雌激素是否會殘留問題上,自己過去也曾對烏魚子進行檢驗,研究顯示,使用過雌激素的母烏魚,其烏魚子皆未有非天然雌激素殘留問題,且魚體本身代謝很快,對人體沒有健康風險。此外,政府相關單位也會定期檢驗。

(二)查核中心採訪烏魚子養殖業者。業者表示,烏魚從魚苗到成魚,大致會養2到3年。第一年魚苗無性別,之後才有公母之分。若正常自然養殖,公母比大致5:5,也有時候也會有4:6不一定,但不可能是10:1。

業者表示,為了培育出母烏魚,產出烏魚子,傳統有些養殖業者會在烏魚魚苗期(12個月之前)投以含有雌激素飼料,誘導其之後成長為母烏魚,但是劑量低,且這批魚苗會再養2到3年,將母烏魚養大。雌激素早已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殘留,政府也會進行檢驗。

業者表示,為了集中養殖母烏魚,目前有許多業者是採用人工剔除方式,將養一年且已經表現性別的烏魚,將公烏魚移除,剩下母烏魚,第2-3年專養母烏魚;也有業者在第一年養殖魚塭烏魚苗時,將數量密度降低,也能養育出較高比例的母烏魚。

(三)漁業署表示,烏魚全身都具有經濟價值,除了烏魚殼(即魚體)外,大家所熟知的「烏魚三寶」,指的就是烏魚膘、烏魚肫和烏魚子,少刺美味且易食。早年雖有許多文獻報告及多位研究專家表示,雌激素用於飼養基本上使用期間均為幼苗時期,且代謝速率快並無殘留問題,但現行「飼料管理法」或「動物用藥品管理法」,雌激素尚未表列,仍不得使用。漁業署會持續針對飼料、烏魚、烏魚子抽驗雌激素,若有違規將依相關規定辦理。另外針對烏魚養殖漁民,宣導勿投餵含雌激素之飼料及以自然養殖為主,以降低疑慮。

綜合以上,傳言稱「不用藥公母比10:1」為錯誤訊息,正常自然養殖公母比為5:5按照現行法規,雌激素飼料不得使用,主管機關針對飼料、烏魚和烏魚子進行抽驗,業界較新的做法為人工剔除、低密度養殖等。

爭議點四、傳言提到的三種魚類近期藥物殘留抽驗情況為何?

午仔魚

查核中心採訪漁業署。漁業署表示,傳言並不了解午仔魚生態習性,並無所謂為其安定避免暴斃之問題。養殖漁民養殖午仔魚過程皆遵守「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規定,隨時接受所在地主管機關抽驗檢查。

根據近期抽驗結果,2021年午仔魚養殖並無使用相關神經性藥物。另2021年午仔魚未上市抽驗共163 件,合格率 95.7%,違規者皆是抗菌性藥物,這些藥物在魚體代謝很快。

石斑魚

漁業署表示,2021年石斑魚抽驗 299 件,合格率 100%,另近期追查抽驗銷中國大陸之石斑魚檢測結果,也都檢驗合格。

烏魚

漁業署表示,在2018年至2020年針對養殖烏魚雌性激素檢測進行調查,分別檢測烏魚飼料、烏魚、烏魚子等, 均無檢出雌激素殘留。另在2021年也針對飼料抽驗10件,合格率亦達100%;烏魚抽驗 45 件,合格率 100%。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26版】

一、漁業署表示,根據2021年抽驗結果,午仔魚養殖並無檢驗出使用神經性藥物,另2021年午仔魚未上市抽驗合格率為9成;2021年國內石斑魚抽驗皆合格;近年來烏魚、烏魚子、飼料等雌激素抽驗,均無檢出。

二、專家、業者表示,午仔魚動能強,但僅是魚的天然特質,漁民不會使用神經性藥物控制。

三、專家、業者表示,漁民養殖石斑魚多挑選優良魚苗,且也無藥物可以使基因缺失石斑魚成長,傳言並不合理。

四、專家、業者表示,傳言稱烏魚「不用藥公母比10:1」為錯誤描述,正常自然養殖公母比為5:5。為了培養母烏魚收成烏魚子,傳統會以雌激素誘導烏魚變性,但按照現行法規,雌激素飼料不得使用,政府也會抽驗。業界採取的其他作法,包括人工剔除、低密度養殖。

傳言描述多處不符合事實,因此,為「部份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如何把關漁民養殖狀況?

漁業署表示,我國養殖魚未上市前,均辦理未上市水產品產地監測,未來將持續辦理,並擴大辦理用藥管理教育訓練,及配合產地聘用水產獸醫師駐診服務,經檢驗合格才能上市。另也建議民眾可以購買具有產銷履歷,可溯源的國產水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