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科普‧金剛經5》〈降伏其心〉再詮釋

鄭自隆》《科普‧金剛經5》〈降伏其心〉再詮釋
鄭自隆》《科普‧金剛經5》〈降伏其心〉再詮釋

照片為福建清涼山弘一「悲欣交集」遺墨石刻(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金剛經》須菩提問「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段是須菩提問佛陀說,您一向熱心教導學佛的弟子,一般大眾芸芸眾生若要追求正覺,應該如何找到要領,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甚麼心?佛性就是「本性」,人一出生本性空白,但經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學習,就會形塑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以適應社會生活,「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現在社會何其複雜,社會化學習就是人們在社會中,經由嘗試錯誤、試水溫,慢慢認知社會有形與無形的規範,以適應社會;有形規範指的是法律、制度,無形的規範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認知,如與人互動的尊卑秩序;尊重無形規範,以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社會走跳,要長眼睛。

在社會化的過程,衍伸的社會價值有正向、負向與灰色之分,《金剛經》的「降伏其心」就是要修正負向與灰色價值。

正向價值:法律的強制規定,不偷不搶,不能殺人越貨都是不能挑戰的成文正向價值,而不成文正向價值就是社會倫理規範,如孝順父母、鍛鍊身體、努力工作、力爭上游、信用誠實都是,這些正向價值應該不是「降伏其心」要挑戰的。

負向價值: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就是成文負向價值,而佛家所謂的貪嗔癡則是不成文負向價值,不成文負向價值通常是倫理規範,除非違反法律強制規定,否則不罰,如對父母冷淡「不孝順父母」,這是倫理問題,法律無從介入,但對父母暴力行為,或故意遺棄父母,法律就可介入。

灰色價值:除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外,尚有灰色價值,有些觀念不能算錯,也不能說它似是而非,但就是怪怪的,如「先顧腹肚、再顧佛祖」,或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防人人之心不可無…… 等等,這些私利vs.公益的掙扎,都是為適應現在社會所產生的價值認知,沒有違反法律強制規定,與社會倫理似乎也沒有衝突。

佛陀的「降伏其心」應該就是針對這些負向價值與灰色價值的修正,調整負向價值、建立正確認知沒有問題,但「灰色價值」卻是心理自我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的必然,「降伏其心」要克服它?

佛家指責的貪、嗔、癡,都是人們的自我防衛機轉,以藉口接受利益誘惑形成的「貪」是合理化;遷怒他人的「嗔」是轉移,理智蒙蔽的「癡」是否認,這些通通都是心理自我防衛機轉。甚至某些佛家讚揚的行為也是自我防衛機轉,如

•布施:佛教鼓勵布施,布施是give and take,give具體財富、take抽象福報,如果沒有所求的布施,OK,但有所求的布施,《金剛經》視為「貪著」,台灣一些產業大亨跪求宗師接受土地權狀,若心有所求,期以抵銷他在商業行為的不當作為,就是「貪著」,也是自我防衛機轉的抵消作用;甚至一般人經由布施,期待得到不特定的迴向福報,以功抵過,也是。

所謂抵消undoing,即以A的作為抵消B的罪惡感,如莫名其妙中了樂透,就去廟裡捐錢或捐款給慈善團體,以免衰事纏身;無惡不作的大壞蛋,但眾人眼中卻是鋪橋造路的大善人,就是以行善抵銷為惡的罪孽;過年打破碗說「歲歲平安」也是;事實上A與B並沒有因果關係的連結,「抵消」只是迷信的一種呈現。

•出家:出家若是基於對佛法的追求,這是個人選擇,但很多出家者,是無法適應失敗的挫折而選擇脫離現況的逃避行為,失戀、出家;生意失敗、出家;夫妻失和、出家;社會混不下去、出家,這些行為的出家,和無法適應社會的御宅族,躲在家裡自閉啃老一樣,都屬自我防衛機轉「退化」行為,退化regression,即面對挫折或衝突,認為自己無法處理,就放棄理性或成熟的方式,改以耍賴面對。

弘一大師李叔同,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是民國初年全方位才子,但1918年卻跑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據說是受不了女人糾纏,受不了女人糾纏就出家,的確符合「退化」行為的要件;但1942年去世時寫下「悲欣交集」,卻顯現佛學修養之深厚,或許其出家不是「退化」而是「昇華」;昇華sublimation也是自我防衛機轉,將挫折擱下,改為追求社會認可且較高層次的目標,如失戀,就轉移奮鬥的目標,努力考取好的研究所。

「降伏其心」是進入無欲境界,問題是現在的社會不是2500年前的古印度,資訊爆炸誘惑猶多,現代人一方面透過社會化學習,認知社會有形或無形的規範,以適應社會;此外經由心理的自我防衛機轉,讓自己鬆一口氣,勉強抑壓,只會悶出憂鬱或躁鬱,因此時空不同,真的要「降伏其心」嗎,還是聽聽就好,一切適性。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