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顯微手術 合理化功能與美觀

以手術顯微鏡來進行微細血管、神經、淋巴及管狀構造的重建顯微手術發展四十年來己成為重建外科之主流,臨床應用廣,已大大提升癌症之可切除性及外傷之可重建性,除挽救病患生命外,並獲得較合理的功能及美觀,維護病人的尊嚴。台灣為世界顯微手術發展最先進的國家,也是此領域學者專家學習拜訪最熱門的地方。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是重建顯微手術發展的下一個目標。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教授主講「整形重建快樂生活」。

用重建顯微手術讓斷指再接、斷臂再接,魏福全院士師承羅慧夫醫師的教導,最著名的三大手術創新高招,分別是:利用腳趾移植重建殘缺手指;利用腓骨骨皮瓣重建四肢骨骼及上、下頜骨;以及利用各式皮瓣一次性地重建身體各部位缺損。這些成果廣泛應用於臨床,已成為世界上重建顯微手術的主流,改變了現今外傷及癌症外科治療的風貌。

為能在手術後做監督,長庚醫院在一九八八年時成立二十四床顯微手術專屬加護病房,培養專職的醫護人員,發現有動脈、靜脈阻塞時,醫師會決定是否在送手術房打通;魏院士表示,手術成功率達九十七%,但功能要好才行,所以在同年也成立顯微手術專屬復健中心,讓專業團隊帶領病患一同復健。

然而,顯微手術組織移植的侷限,像是巨大的組織缺損,如整隻手及臉無法以顯微手術自體組織移植完成理想重建。

長庚醫院的異體複合組織移植中心成立於二○○一年,團隊投入研究,不斷克服挑戰,已在國內完成五例「異體手術移植」。二○一七年臺灣完成首例雙臂移植手術,其負責醫師林承弘就是由魏福全院士派至美國學成回國。接受此次手術的病患是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手術費用由長庚醫院的研究計畫經費支付。這次手術由長庚異體複合移植中心團隊共二十名醫師、歷經十三個小時完成。這是全球四肢截肢進行雙臂移植的第十一個案例。

一九八四年至二○一八年共有來自八十五個國家,二二二八人,最多的國家為韓國、美國、印度、泰國、西班牙、英國、日本、菲律賓、德國、新加坡及義大利,其中已有三十一位成為教授及二十八位成為該國整形外科主任或領導者。

魏福全院士在二○○六年美國整形外科學會選出整形外科四百年歷史上的二十名創新發明者,魏福全列名其中,他並被盛讚為「貢獻將傳之世世代代」。二○○七年被德國選為史上百大手外科學者,二○一二年創外科醫師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首例,二○一四年被世界頭頸腫瘤學會選為推動頭頸癌治療進步的百位推手之一,二○一五年同時被美國整形外科學術評議會(ACAPS)及美國東南區整形外科學會(SESPRS)選為當代十位最具影響力的重建外科醫師並名列前茅。

另,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論文五百篇、教科書章節一二○章、在國外出版的專書共有十八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九年初版的「FlapandReconstructiveSurgery」,共有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及簡體中文四個版本,為當今此領域最暢銷的書;其中二○一六年版更榮獲英國BritishMedicalAssociation2017年MedicalBookAward外科類的首獎,在國際外科界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