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間的那座高牆

9月12號早晨,我從松山機場飛往金門求學,雖然不是第一次去金門,但我依舊充滿期待與好奇。

沒多久,機長就廣播著金門的溫度與天氣,然後跟我們說預計10分鐘後會抵達,我打開飛機上的遮陽板,一眼望去是熟悉的高樓大廈,但那不是我要降落的地方,而是對岸的廈門。

再往下俯瞰,才是那個我熟悉的金門,雖不說落後,但與對岸的發展有一段距離,剎那間想起曾經利用小三通過去廈門的前輩說廈門有多現代、有多繁華,毫不遜色我的家鄉「台北市」,讓我這個鄉下人不服氣,我很想要去看看。

我知道,現在被金、廈門被一座高牆堵住了,那座高牆的名字叫「疫情」,同時我也希望,那是它唯一的名字。

金門的閩式特色、廈門的繁華大街,在方圓不到10公里的地方全部呈現,對於金門的人來說,台灣本島或許還沒有廈門來的熟悉。

疫情或許真的影響了很多,甚至影響了對岸的生活,台灣社會開始對對岸的經濟、政治、社會報導許多黑暗面的文章,也因為少數人的政治利益,開始減少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往來。我相信,最後我們堅持的「自由、民主」會拿到一定的成績。我也相信,這種成績是用多數人的犧牲換來少數人的富裕。

轉回來在飛機上的思緒,金門、廈門這樣的對比情況,讓我想起在課本裡曾經介紹的東、西德因為意識形態與在歷史交鋒中形成對立,築起的柏林高牆。而在金門降落的我們,就像是被意識形態(或疫情)的高牆所擋,只為了防止東德的人們移民(逃難)。

還記得在同心圓模式的商業區裡,城鄉差距會因距離而產生不同的分配,但在金門與廈門不到幾公里的兩岸,卻像是城市相差50年以上的感覺。作為中國的二線城市,廈門地區早已發展,但是在金門卻遲遲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注視。

我們堅守著偉大的民主自由、信仰著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市場,卻讓金門得到的是落後至少50年的城鄉差距。

在台灣地區,常常聽到老一輩的長者對於大陸如何落後、貧窮、沒素質、沒文化的事蹟琅琅上口。但是在金門,不會有人說對岸有多落後,只要你往西邊的海岸走,就會看到廈門,而且事實會勝於雄辯。

等到名叫「疫情」的高牆倒下,希望我們可以迎來多數人的勝利,促進民生經濟發展,而不是「疫情」倒下以後,兩岸為了意識形態,築起了不必要的高牆,只為那少數人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