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防疫記者會初登場 特教師楊維國成焦點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7日電)昨天的金門防疫記者會中出現1名年輕手語翻譯員,意外成為焦點。23歲的楊維國以身為「聽障者的子女」(CODA)為榮,更

自豪的說「手語是我的母語」。

在金門高職擔任特教老師的楊維國受訪表示,父母都是聽障者,媽媽是金門人,爸爸來自桃園。他在桃園出生,小學畢業以前都住在桃園,逢年過節會跟著媽媽回娘家。他說,真的很喜歡金門這個養育母親及他的地方,他透露小時候「我是那種每次離開金門都會哭的人」。

小五時外公過世,楊維國不忍外婆成了獨居老人,國小畢業後離開父母,隻身來到金門陪伴外婆,在媽媽的家鄉度過了國中到高中的歲月。

高中畢業,楊維國原本打算攻讀外文系,但老師知道他的手語專長,建議他改讀特殊教育系。民國109年6月,他自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畢業後,到父母的母校台北啟聰學校實習;去年8月來到金門高職資源班,擔任代理專任教師。

金門3月31日出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首例確診案例後,陸續又有3例確診者,為了讓鄉親第一時間了解疫情,縣府透過直播說明。前幾場記者會沒有手語翻譯員,直到昨天第4例疫況記者會前,縣府連忙找來楊維國幫忙。由於臨危受命,楊維國抵達縣府時,記者會已進行一半。但他的表現立刻吸引在場目光,賣力的肢體語言和豐富表情令人讚賞。

不過,楊維國認為自己的表現沒那麼OK。他說,時間太趕,且不了解個案狀況,心裡沒有準備,只能像機器輸出一樣,官員說什麼就比什麼。有人質疑他未戴口罩,楊維國說明,臉部表情是手語的一部分,所以手語翻釋員翻譯時無需戴口罩。

電影「樂動心旋律」(CODA)聽障演員獲得今年奧斯卡男配角獎,描述聽障家庭的喜怒哀樂。楊維國解釋,CODA是指聽障者子女(Children of Deaf Adults)。他說,「我們不僅是孩子,同時背負著家庭中翻譯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我以CODA身分為榮,也以我的父母為榮」。

楊維國說,手語是他的「母語」。一般聽障父母的孩子語言發展多少會受到影響,部分親子關係隔閡;但楊維國說,幸運的是自己和阿公阿嬤同住,所以有「雙語」環境。他並解釋,手語不是替代的語言,而且已經納入國家語言了,手語翻譯和英語翻譯一樣是翻譯。

如願來到金門任教,楊維國發現,本地身障資源環境相對匱乏,特殊生學習的刺激較台灣不足,他希望能從將所學帶給金門的特殊孩子,回饋金門和父母的愛。(編輯:孫承武)1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