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文章「美國衛生院文章揭露疫情陰謀,不要打疫苗,不要戴口罩,疫情是假的」、「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公布一篇論文,揭露很多黑幕以及全球對於疫情的操控」?

事實查核報告#1752

網傳文章「美國衛生院文章揭露疫情陰謀,不要打疫苗,不要戴口罩,疫情是假的」、「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公布一篇論文,揭露很多黑幕以及全球對於疫情的操控」?

發布日期/2022年6月24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6/27版】

一、經檢視,網傳文章是NIH旗下所屬機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收錄的線上期刊國際外科神經期刊(SNI)所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並非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發布的論文。

二、專家協助檢視表示,該文並非經審核的學術論文,而是SNI期刊所登的主編評論,僅代表作者立場。

三、傳言文章提到疫苗危險性說法「疫苗會導致流產、畸形兒」、「疫苗會提高侵襲性癌症發病率」等說法皆無相關科學證據。

傳言指稱「美國國衛院公布的論文」並不正確,易引人誤解為權威單位發佈的資訊;且文章提到關於疫苗危險性的說法多無科學證據,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自2022年6月開始流傳訊息指稱:「美國衛生院文章揭露疫情陰謀,不要打疫苗,不要戴口罩,疫情是假的

該訊息大多搭配一則28分14秒影片流傳,6秒至54秒是一名男子說明,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公布一篇論文,其權威性不容反駁,揭露很多黑幕以及全球對於疫情的操控,之後1分05秒至27分07秒則引述了部分論文內容。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5月間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就開始出現該傳言,同樣指出NIH揭露疫情謊言,但當時並無附加影片。

 

圖3: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4: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文章來源為何?是美國衛生院(NIH)發出的論文嗎?

(一)查核中心檢視網傳連結,查找到此文章來自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旗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簡稱NLM)中,為署名Russell L. Blaylock發表的〈COVID更新:真相是什麼?〉(COVID UPDATE: What is the truth?)評論文章(editoral),刊登於國際外科神經期刊(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SNI)。

查核中心檢視美國國衛院「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的「免責聲明」。聲明中提到,PubMed、PubMed Central (PMC) 、Bookshelf 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NLM) 向公眾提供的科學文獻資料庫,NLM不是出版者,而是蒐集和歸檔其他期刊所發表的科學文獻、文章。這些資料庫中的任何文章、書籍或論文並不代表NLM、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或美國聯邦政府認可或同意這些內容。

NLM說明,一旦期刊出版物被選入資料庫,NLM不會審查、評估或判斷單篇文章的品質,而是依靠科學出版過程通過發表的評論、更正和撤消來識別和解決問題。

(二)查核中心諮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研究員。該研究員指出,該篇文章只是由國際外科神經期刊(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SNI)所發表的一篇評論,因為美國國衛院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簡稱NLM)中有收入這個期刊,所以文章才收錄進來,並不是美國國衛院所發表的論文。

(三)查核中心採訪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王永樑。他說,該文不是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官網所發佈的文章,而是其下屬機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收錄的線上期刊所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

王永樑說明,刊登該文的SNI期刊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正式收錄的SCI學術期刊,但等級比較低,依照美國一到四級的分類,屬於第四級。王永樑指出,雖然要在該期刊發表論文有審查機制,但是Russell L. Blaylock這篇文章是標示editorial,意思是主編評論,只能代表作者和期刊的立場,並不是正式的學術文章和論文。

(四)查核中心檢視SNI期刊所揭露的資訊,Russell L. Blaylock為該刊「神經精神病學」類別的副主編,該期SNI共有五篇主編評論(editoral),除了Russell L. Blaylock文章外,其餘各篇主題分別是英國格拉斯哥2021年神經年會論文集介紹、巴基斯坦未成年機車駕駛意外導致神經外科負擔變多,電子病歷增多讓人不願進行脊椎手術、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

 

圖5:Russell L. Blaylock刊登在SNI的文章截圖

綜合以上,專家表示該文並非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所發佈的學術論文,只是特定期刊所刊登的主編評論,並非正式學術文章,文章內容更不代表美國國家衛生院立場。

爭議點二、網傳文章的作者Russell L. Blaylock是誰?

(一)依據SNI期刊的介紹,Russell L. Blaylock為退休神經外科醫生,隸屬理論神經科學研究機構,居住於密西西比州。

(二)國外查核組織《Health Feedback》《Radio-Canada》查核團隊分別在2020年發布查核報告,指出Russell L. Blaylock戴口罩會導致COVID-19感染大腦」「接種疫苗會導致帕金森症、自閉症等說法缺乏科學證據,也與目前科學共識不符。查核組織《Teyit》在2020年的報告則提及Russell L. Blaylock以反疫苗立場與陰謀論而聞名,曾主張歐巴馬健保是對老人實施安樂死。

綜合以上,文章作者Russell L. Blaylock為退休神經外科醫生, 其對於Covid-19的論點,被多家查核組織認為缺乏科學證據。

爭議點三、網傳文章指出新冠疫苗只測試兩個月、測試結果一直保密;mRNA疫苗致命的奈米脂質會聚集在器官、疫苗造成大量死亡、疫苗增加流產畸胎風險,是否屬實?

針對Russell L. Blaylock文章多處指出疫苗的危險性,查核中心諮詢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齊嘉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王永樑、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暨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文生

COVID-19的新疫苗只測試了兩個月,而且對測試結果一直保密?

齊嘉鈺說,傳言指稱「COVID-19的新疫苗只測COVID-19試了兩個月..結果保密」不正確,以莫德納來說,其第三期臨床試驗都是從2020年7月27日開始收案,到2020年11月25日,大約是臨床試驗開始後4個月進行期中分析,其分析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底《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另輝瑞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同樣是從2020年7月27日開始收案,2020年10月9日,大約是臨床試驗開始後三個月進行期中分析時,分析結果也發表在2020年12月底《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查核中心檢視美國CDC網站「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MMWR)中的COVID-19 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頁面,有公布包括莫德納、輝瑞疫苗施打後的保護力效果追蹤報告。傳言說「對測試結果保密」並不正確。

mRNA疫苗中的奈米脂質載體會聚集生殖器官心臟、肝臟、脾臟、大腦等?

(一)周彥宏說,mRNA疫苗中的奈米脂質載體(nano-lipid carriers)研究顯示99%注射後停留在注射部位(肌肉部分), 只有少於1%會隨著血液循環到周邊器官,而且奈米脂質載體是生物分解材質,不具備細胞毒性,既使分布到周邊器官也不具危害性。任何疫苗開發時皆會測試嚴格毒理反應,須通過標準才能使用到臨床試驗。

(二)邱南昌說,疫苗中的mRNA會包在奈米脂質載體注射到人體,而這些奈米脂質載體主要會停留在注射部位,mRNA會從奈米脂質載體分解出來,促進免疫細胞複製抗體。而奈米脂質載體最後就會分解掉,雖可能部分器官會測到有奈米脂質載體,目前無證據顯示具危害性。

接種COVID-19疫苗不到一年間,死亡人數已超越過去30年間使用其他疫苗的總和

(一)李文生說,接種COVID-19疫苗後的死亡數據,是屬於不良事件通報,與接種疫苗只有「時間序」的關係,至於是不是有「因果序」的關係,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李文生說明,網傳說接種COVID-19疫苗後死亡數高於其他疫苗,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不但漠視沒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更高的事實,而且也忽略COVID-19是百年大疫,疫苗接種數遠多於其他疫苗,接種規模既然不同,根本就無法比較。

(二)周彥宏說,COVID-19疫苗是大規模的接種,接種後的死亡人數,推估是會超過其他疫苗,但目前沒有看到作者所宣稱「超過30年總和」這類學術研究報告,美國CDC與FDA管理的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有列出接種各類疫苗後的不良通報事件,其中也包括死亡,但VAERS資料庫大部分是自願提交,並未經過驗證,死亡原因與打疫苗是否有關無法確認。

周彥宏表示,比較打疫苗後的死亡人數在科學上沒有意義,必須要進一步看死亡比例,也就是疫苗接種死亡人數/疫苗接種人數,而且也需確認死亡原因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目前這類數據美國還不完整,如果以台灣數據估算,新冠疫苗相較於其他呼吸道疫苗,並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危險性。

(三)王永樑說,網傳文章中沒有提供各疫苗的接種人數作比較,COVID-19是過去30年間最嚴重的傳染病,接種疫苗人數也最多,因此要比較的是疫苗間的死亡率,譬如接種COVID-19與日本腦炎疫苗的死亡率,而不能只看死亡人數。

綜合以上,只引述COVID-19疫苗死亡人數是偏頗呈現,應同時比較與其他疫苗的接種後死亡率,目前估算並無特別需要注意的危險性。

病理學家Ryan Cole說,接種疫苗會提高侵襲性癌症的發病率?

查核中心在第1444號查核報告中,採訪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齊嘉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並查核Ryan Cole身分。

(一)齊嘉鈺說,到目前為止,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新冠病毒的疫苗與導致癌症有關。無論是臨床試驗的追蹤結果或是全世界大規模施打後的觀察,沒有數據或是研究發現接種COVID-19疫苗會導致癌症。

(二)劉柯俊說,國內外雖有零星個案顯示施打完疫苗後發現罹患癌症,但若要證明罹癌是否與施打COVID-19疫苗有關,需要有足夠的科學才能證明其關聯。若要證明施打疫苗與癌症的關聯,仍要從大規模施打人口後的狀況觀察。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顯示施打新冠疫苗完會提升罹癌機率。

(三)根據查核中心檢索,Ryan Cole為愛達荷州(Idaho)皮膚病理學家及醫生,但未提及領域與癌症相關。國外查核組織《Health Feedback》、《法新社》、《Usa Today》,均曾對Ryan Cole主張「mRNA 疫苗會導致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查證,並證實為錯誤消息。

綜合以上,接種疫苗會提高癌症發病率的說法,缺乏科學證據。

醫學博士James A Thorp說:懷孕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相比的話,流產發生率增加50倍,畸形兒發生率高出144倍?

查核中心在第1274號查核報告,採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

(一)邱南昌說,研究顯示,打COVID-19疫苗並未增加懷孕婦女的流產、死產風險;而有研究指出,如果感染COVID-19,會導致胎兒先天異常的機率增加,其中以神經管先天異常最多。因此建議懷孕婦女接種疫苗。

(二)何美鄉說,懷孕婦女接種疫苗,可減低新冠病毒感染,提高健康胎兒的機率,因此鼓勵懷孕婦女接種疫苗。

另外依據國外查核組織《Health Feedback》的查核報告,James A Thorp宣稱打疫苗會導致流產等不良影響」,被認為缺乏科學證據。

綜合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會導致流產畸形兒的說法,缺乏科學證據。

有研究人員利用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指出,輝瑞、莫德納、強生等COVID-19疫苗被分成2萬多個批次,有1/200的批次是致命疫苗,其致死率是其他疫苗的50倍以上?

(一)周彥宏說,疫苗生產時任何批次皆須經過cGMP/PIC 規範生產通過,每一批次皆須經過實驗室的品質實驗室檢驗(包括疫苗材料品質,活性測試,儲存安定性測試,雜質及純度測試等等),若此批次任何一項未達標就需剔除銷毀。所以不存在有1/200的批次是致命疫苗的題。

(二)查核中心依據《法新社》2022年的查核報告,致命批次疫苗的說法毫無根據,美國CDC與FDA尚未發現有疫苗特定批次存在問題。《法新社》的查核報告也指出,VAERS的資料是民眾自願提交,其數據可能不完整或有無法驗證的問題。

綜合以上,致命批號說法遭美國官方否認,研究引用的VAERS則非嚴謹數據。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6/27版】

一、經檢視,網傳文章是NIH旗下所屬機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收錄的線上期刊國際外科神經期刊(SNI)所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並非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發布的論文。

二、專家協助檢視表示,該文並非經審核的學術論文,而是SNI期刊所登的主編評論,僅代表作者立場。

三、傳言文章提到疫苗危險性說法「疫苗會導致流產、畸形兒」、「疫苗會提高侵襲性癌症發病率」等說法皆無相關科學證據,並不正確。

傳言指稱「美國國衛院公布的論文」並不正確,且文章提到的內容多無科學證據,因此,為「錯誤」訊息。

【更新說明2022/6/27】因應研究動態發展,更新摘要、爭議點三及結論,讓語意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