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學堂剪粘課 大師傳授割刀工藝

剪粘大師陳三火弟子林秉賢(左)指導民眾利用輪狀割刀切割瓷碗。(記者陳俊文攝)
剪粘大師陳三火弟子林秉賢(左)指導民眾利用輪狀割刀切割瓷碗。(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社區推動公民學習課程甚少開辦剪粘,因有極高的技術性加上材料不易取得。北區公所「鎮北學堂」,邀請剪粘大師陳三火嫡傳弟子林秉賢主持基礎剪粘課程,讓民眾一窺剪粘的神秘世界,大家用鑽石刀切割瓷碗「作畫」,雖然有人不小心劃破手,但仍覺得十分新鮮有趣。

台灣廟宇屋頂或水車堵常見五顏六色的剪粘作品,遠看就是漂亮的彩繪藝術,事實上都是被喻為「屋頂藝術家」的剪粘師傅用刀子、鉗子一片片撥剪出來。

林秉賢利用海尼根啤酒製成的綠色龍蝦。(記者陳俊文攝)
林秉賢利用海尼根啤酒製成的綠色龍蝦。(記者陳俊文攝)

跟隨大師陳三火從事剪粘工作八年的林秉賢表示,台灣剪粘可分四個時期來說,從清領至日治為陶瓷碗片時期,以大陸日本進口、上了亮釉的杯碗、盤碟、湯匙和花瓶等材料創作,由於沒有工具,都要用敲的再經過修剪,製作困難。

台灣光復後至一九八0年代為玻璃時期;一九九0年後迄今是所謂的「淋燙」時期,各種成形的陶器淋上釉料下去燒,成為規格化商品,師傅只要組裝即可,失去手工的味道。

近幾年受修舊如舊風潮影響,剪粘藝術進入仿古碗片時期,現在人專門生產仿古瓷碗供剪粘師傅使用,也就是此次四堂課供民眾體驗的剪粘花卉課程,難度在於割瓷片的輪狀刀之應用,需切下再撥片,再以鉗子細修所需的形狀,不小心還會被尖銳的瓷片割傷手流血,昨天第一天課程便有學員掛彩。

林秉賢指出,剪粘的樂趣在於材料變化多端,比如日治時期有人用咖啡杯做材料,但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物資缺乏,師傅們只能到瓦礫堆與垃圾場尋找破瓷爛碗使用。所以陳三火的作品很多都來自高梁酒、花雕酒的瓷器酒瓶,上面還可看公賣局字樣,反變成一大特色。

現在的剪粘學習課程因材料取得方便,還可買到套裝的鑽石刀、鉗子等工具,剪粘作品也不見得要飛上屋簷,反變成居家極獨特的擺飾,這是鎮北學堂剪粘課受歡迎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