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嫁妝一牛車》 歌舞秀出底層發財夢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阮劇團」重製版《嫁妝一牛車》,8、9月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北水源劇場兩地巡演,這齣臺日混血作品,改編作家王禛和鄉土文學,臺灣製作團、日本導演流山兒祥聯手,採「臺語歌舞秀」形式,重新雕琢原著中社會荒誕與人性衝突,酸甜鹹全面升級,藉由半世紀前臺灣底層夫妻卑微的「發財夢」,開啟與當代臺灣社會的對話。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表示,王禎和半世紀前創作《嫁妝一牛車》,反應那時代的聲音,半世紀後阮劇團集結一群共同信念的創作者,相信從鄉村出發、從底層發出的聲音,去年嘉義首演,今年重製國際歌舞秀再加碼,小人物無奈悲喜再升級,不僅挑戰臺中歌劇院國家級表演場館,還在臺北水源劇場連演3週12場,12位演員陣容,其有8位重新公開甄選。

汪兆謙指出,《嫁妝一牛車》由《通靈少女》編劇林孟寰、阮劇團臺語編劇盧志杰譜寫,去年嘉義首演引發熱論,還入圍第17屆台新藝術獎,今年重製版號召「嘉義製造」各領域創作者,包括平面設計師「嗆辣俗」、2018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主「廖小子」合作主視覺設計,大膽的配色及畫面顛覆過往阮劇團作品的視覺風格。

主題曲則邀請同樣出身嘉義、甫入圍2019金曲獎四大獎項的臺語全能音樂創作人廖士賢,將德國民謠《野玫瑰》重新編曲,搭配臺語編劇盧志杰填詞;廖士賢說,編曲從平淡、憂傷到明快,以低沈漂撇的嗓音,在看似柔和的曲調中唱出庶民底層生活的艱苦,還有生存與環境逼迫的無奈。

半世紀前,小說家王禎和以《嫁妝一牛車》訴說臺灣在政經重心由農轉工的變化下,農村底層人民為求溫飽、維持生計的卑微發財夢,與當代臺灣「發大財」的社會現象雖有大環境上的不同,卻遙相呼應。

在原著小說中,萬發與阿好這對夫妻生活貧困地只能吃蕃薯籤,為求生存,萬發勤奮拉牛車、阿好到處打零工,甚至賣女兒換取收入,卻還依然落得清苦。直至某天,一位外地的年輕生意人簡仔成為他們的鄰居,帶來了財富,讓他們生活日漸好轉,吃上白米飯,得到夢寐以求的牛車,卻也讓阿好踩上道德與倫理的底線,讓萬發失去了身為男人的尊嚴。這對夫妻卑微的發財夢最後雖實現了,卻是手足無措、哭笑不得。

1960年代,王禎和藉由這對底層夫妻所經歷的一連串真實又荒謬的故事,向當時的社會、世界提出深沈的叩問,曾以電影、電視劇等形式呈現。阮劇團與流山兒導演的合作,編劇跳脫過往看待《嫁妝一牛車》的大時代悲情,強化劇中女性主角「阿好」視角,加上流山兒導演擅長的歌舞元素。

阮劇團重製版《嫁妝一牛車》,8、9月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北水源劇場兩地巡演。(記者黃朝琴攝)

《嫁妝一牛車》描繪小人物無奈悲喜再升級。(記者黃朝琴攝)

《嫁妝一牛車》由阮劇團副團長余品潔飾演女主角。(記者黃朝琴攝)

《嫁妝一牛車》由跨界演員周浚鵬飾演男主角。(記者黃朝琴攝)

《嫁妝一牛車》訴說臺灣農村底層人民為求溫飽、維持生計的卑微發財夢。(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