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失序打臉德國「理性大國」封號,竟然要怪希特勒?

4月以來,德國COVID-19疫情第三度飆高,每天新增病例一度破1.7萬,引起當地民怨連連。甚至有人認為,一向以「理性大國」稱號自豪的德國顏面,現在因為防疫失序,全丟光了!

其實,去年疫情初期,德國曾一度因梅克爾政府有效控制,獲得全球讚賞。最近,許多當地民眾卻對政府的防疫措施,非常不滿。主因是朝令夕改,缺乏一致標準,讓一向標榜愛守規矩的德國人,也陷入無序狀態。

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根據《CNN》名主持人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深入探訪真相,源頭主因,竟要從希特勒說起。



避免拱出下一個希特勒,削減總理權力

原來,二次世界大戰的禍首是當年德國總理希特勒。因此,德國自二戰結束,深自檢討希特勒獨裁帶來的種種問題,此後決定削減總理的權力,採取聯邦共治制度:總理只提出政策大方向,實際上大多數權力由各邦掌握,以避免一人獨裁狀況再發生。像是總理希望全國性施行的各種措施,皆需要全國16邦的邦政府同意才行。

而據長駐在柏林的《紐約時報》特派員Melissa Eddy指出,2020年疫情發生初期,由於德國各地一時間對COVID-19的來臨不知所措,科學家出身的梅克爾總理,在當下迅速祭出「科學防疫」政策,也就是立刻群集全國各大學醫學系,成立專屬防疫小組,並鼎力支持這群醫療專家提出的防疫作法。很快就讓尊重專業的多數民眾開始遵循,有效壓低病例增長,曾是疫情中的歐盟模範生。

沒想到,時間一久,一些當地人對長期戴口罩、封城的政策不耐煩遵守;而各邦邦長又以自己邦的民意為主要考量,開始出現各地不同調的狀況。由於梅克爾沒有宣布全國性封城的權力,即便她努力放下身段來協調,只要有一個邦不同意,原本正確的防疫政策方向,就得被迫改變甚至取消。

堂堂梅克爾,竟無法要求小學生全面戴口罩

例如,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去年11月,德國校園的防疫措施,原本梅克爾中央政府規劃要把學校各班上課人數劃分得更小,以避免群聚;同時更全面性地強制小學生一律戴口罩。無奈一些邦因為當地教育局長堅稱沒聽說過學校上課,就會引發群聚的明確證據,強行反對,最後只能被迫取消,改由各邦政府自行決定防疫作法。

一個國家各地防疫措施不同,會發生什麼事?只要想想,如果台中與台北的防疫作法不同,會造成來往兩地的人多大困擾;以及防疫漏洞百出,如防疫較鬆散的一地民眾,跑去防疫嚴格的地方的後果,就可以明白。

事實上,自去年10月以後,德國的疫情就愈來愈糟糕,一度攀升到單日2萬、甚至2萬5。到2021年初一度趨緩,現在4月又開始飆升破萬。殊不知早在2月初,梅克爾就苦苦呼籲各邦,希望所有人同意延長全國性封城,卻沒有成功。

德國柏林公車上戴著口罩的小女孩。Unsplash by Miikka Luotio
德國柏林公車上戴著口罩的小女孩。Unsplash by Miikka Luotio

德國柏林公車上戴著口罩的小女孩。Unsplash by Miikka Luotio

也就在2月,德國一些邦無視疫情正在升高,重新開放當地學校上學。不少老師抱怨,校內根本沒有配備足夠的醫療等級口罩。同時間,民眾仍認為梅克爾搞不定地方政府,需要揹上最大責任,民調頻創低點。

這一切怪她,會不會不太公平?為何不讓總理擁有疫情期間的緊急權力呢?Melissa Eddy指出,德國人長年來揹著二戰原罪,對於加大總理權力這件事,一定是謹慎再謹慎。最後施行的可能性很低。

但民眾的苦需要出口,由梅克爾領軍的執政黨基民黨(CDU),在她預計今年底下台後的下屆選情很不妙,可能會因為揹上防疫失敗的連帶責任被拖累。

防疫好要靠獨裁?

無關乎希特勒,這次疫情在各國的確引發不少「獨裁好?還是民主好?」的討論聲浪。畢竟看看中國政府,靠著斷然施行許多他國認為相對嚴格的全國性防疫措施,很快就控制一度危急的疫情成功。

至於台灣,雖然在防疫這一仗,靠著全民一心的作為展現漂亮成績,也曾在是否准許台商回國上引起爭論。未來,仍需面對解封的考驗。到底該依照一般民眾、還是正因鎖國苦苦掙扎中的各產業想法來決定解封措施?肯定會相當考驗政府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