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成績,我還有什麼?「頂大魔咒」背後的掙扎與成長

Emotional moment: man sitting holding head in hands, stressed sad young male having mental problems, feeling bad, depressed, disappointed, hopeless. Desperate man in the dark corner needing help.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黃亮禎

「高中三年,難道就這樣嗎?」我失落的想。

盯著學測考場圍牆,身邊考生們歡樂地聊起天,我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想到高中三年的所學就在這場試驗中考完,得到的成績決定未來四年的去向。雖然知道是必經的過程,失去重心的我還是感到無比失落與麻木。

讀過報導者的〈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文中提到學子一路讀到大學的升學壓力、自我價值的懷疑,還有心理糾結而導致情緒困擾的現況。我感同身受,裡面提到的情節,親身或周遭友人曾經有相關的經驗。

升高中那年是首屆國中教育會考,採用全新的入學制度,各縣市決定採計的科目,有「超額比序」項目積分。由於沒有過去的經驗,沒人知道會如何分發。我所在的縣市需要體適能、服務表現、競賽表現,對於鮮少課外比賽的我非常不利,假日還特地練習體適能,希望拿金銀牌以增加積分。

當時的我在思考:想進第一志願,只有成績難道不夠嗎?為何到了我這屆,志工服務、是否當幹部、體適能全變成條件之一?除了成績好,我是否有另外突出的優勢?之前只要管成績高低,現在還要考慮其他領域的事物,雖然知道這制度有其他考量,但當時的我只有這樣的想法。

高中的競爭更激烈,我吊車尾擠進了地方明星高中,聚集各方菁英之地。高一上學期簡直是地獄,極度不適應自豪的「成績」經常落在後半段,還有轉學的念頭。心態調整一學期後,認清比我厲害的人比比皆是,要比較也比較不完,就不與別人比較,自己求進步,向厲害的同學學習。然而,高二時看見同學邊哭邊向他人訴苦,難以接受不是前幾名的事實,彷彿我第一學期的心情寫照重現。

重心只有念書的我也付出過「代價」,相當折騰。高三因為準備大考,三不五時得到腸胃型感冒,沒胃口、一直拉肚子,感到心力交瘁,身心俱疲,害怕跟不上進度,感覺快要窒息。身邊同學或多或少也產生了焦慮的反應,每次考試結束都在抱團取暖、互相鼓勵。

另外一件恐怖的事是,不知不覺中我的感官好像被封閉了,對於環境的感知簡直為零,與外界斷線,一心追求成績,完全無感於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心情隨著分數上下起伏。上了大學回想才發現那段時間的生活重心過於單一,相當不穩,難怪成績掉了就開始責怪自己,陷入負面循環。

外界的期待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常常讓人不知如何是好,除了成績,我還有什麼?

上了大學,比起塞得滿滿的高中課表,多了一大段自由時間。想嘗試很多新事物,參加很多活動與講座,從當參與學員到成為工作人員進行籌備,過程都有不同的經驗與學習,生活重心也漸漸分散到不同的事物上。感受到除了成績之外,還有更多有趣的東西,況且有些能力是用成績無法評量的,為什麼之前都不知道呢?

有時候會我也被情緒困住,狀態不好。我會向外尋求熟識的朋友或師長,與他們談話化解焦慮,一隻腳踩進泥沼中時,需要有人把我拉出來。陷入黑暗迴圈之時需要他人從不同視角點醒我:「這件事沒那麼糟糕」,讓我得以冷靜下來。對我而言,每一件會影響狀態的事情都要趕緊排除。剛開始也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覺得某件事情好像很厲害,也想急著去做。後來冷靜下來去思考,他在做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呢?他在畫自己的藍圖,不表示我要跟他一樣。

因此,除了成績之外,大學生的可能性不該被外界標籤和刻板印象綁住,我們擁有的或許比自己想像的多,只是我們沒有探索到這部分。另外,與別人比較雖然是長久以來的習慣,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這僅僅是增加不必要的煩惱,當成是聽到某人的近況。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同,你又怎麼能知道未來十年會如何。

看完那篇報導回想求學歷程到現在的我,如果時光能倒流,真的想要回去對高中的自己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成績不是全世界,也留些時間給自己吧!」

(作者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大四。)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