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初》傷疤未癒疫後重建 政府別放大自己

陳念初》傷疤未癒疫後重建 政府別放大自己
陳念初》傷疤未癒疫後重建 政府別放大自己

【愛傳媒陳念初專欄】首先,BNT簽約,蔡政府不應該邀功攬功,沒有民間捐贈人出現,協助人也幫不上忙,也不會有幕後英雄,既是官民合作促成簽約,應該談對方的好,不要揚自己的功。

陳時中喜歡用感謝看板,此刻應該揚善,應該放上郭台銘及台積電才對。

當疫苗數逐漸增加及確診數逐漸下降,執政黨在政治上的壓力也跟著下降,政治崇尚相對碖,民進黨在疫情亂局裡獲得短暫的喘息,靠美日相助,賴民間捐助,是增強內力的吸星大法也好,人民期待的是,政府要繼續盯緊疫苗進度將功贖罪,疫難後啟動的重建之路,也不可輕忽。

2021年7月6日,確診總死亡數竟達到706人,這是巧合,更是國殤,但死亡數字還沒看到最後盡頭。

重建之路,該做什麼?

首先,對於因疫情而死亡的國人及家屬,他們是在台灣公衛事件裡不幸喪生,病毒已經進入台灣,我們已經開始對它熟悉,也習慣它可能就在身邊的危機感,醫學生技專家已找出對抗它的方法,但社會已付出極高的代價,公衛人才與病毒相關防治與研究機構,台灣應該列為優先關注的議題,記取人命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疫後,台灣政府部門應該不分黨派與朝野召集公衛界專家群,進行新冠肺炎的研討會,訂定短中長期的公衛目標與研究組織,在這個會議過程裡,特別安排一個儀式,為疫情而死亡的國人表達哀悼與致歉,這是政府應該善後的作為,也是人心重建的開始。

美國總統川普與拜登,面對疫情事件最大的不同,拜登願意面對疫情的真實與真相,重建美好的美國,當政府承認自己的錯,想重拾人民的信任,重建人心才有可能。

其次,政府的防疫未能未雨綢繆,讓民眾安心,疫苗之缺與亂,引發政治的風暴,政黨之間的決戰,在立法部門最為劇烈。

疫後,應該建立朝野對話的機制,人民在疫情事件中,並沒有藍綠選邊站,人民只站在病毒的對立面,只在捐贈疫苗的那一邊,不管是美日,無論是郭台銘還是台積電,或是慈濟,甚至初期願意捐贈得不到途徑的佛光山,這些人,這些組織或企業,就是人民最靠攏的一邊,不是政治裡的藍綠。

蔡政府應該從人民的視角看待政黨之間的恩怨,誰在疫苗事件裡為人民發聲,誰就是解救台灣疫情的參與者,病毒最大的受害人是無辜人民,這是執政黨的政治教訓,嚴重疫情過去沒發生過,沒有經驗值,執政黨只能政治承擔。

至於經濟的重建,政府部門除了讓人詬病的紓困外,有準備好了嗎?疫後,產業結構與轉職潮,真的如國外一樣,產生結構性變化嗎?

全世界文化產業都受到疫情的影響,台灣的文化影視產業根基不穩,疫情之後,誰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紓困不能解決文化問題,過去金融風暴或經濟蕭條都沒有發生過的全世界文化影視界災難,這次卻發生了,台灣文化產業受到的衝擊,政府如何協助復原?

遠距平台的建置與數位人才的培訓也是當務之急,在這次疫情發生後的人與人互動,都採取遠距與數位方式進行,包含了教育、醫療、服務、預約系統等,遠距的世界,竟然是病毒下一次到位,是人類未預期的。

台灣疫情嚴峻,防疫優等生變成後段生,在數位的科技生活裡,我們也非前段班,我們目前在職場與校園裡的遠距互動平台,離數位生活的建構,仍有一段距離,我們應該讓自己做足準備,迎接病毒繼續肆虐全球的科技挑戰。

還有更多的重建計畫,都應該在此刻著手進行。

我不曉得蔡政府現在思考的是政治的翻轉?還是已經進行重建的思維?如果一心一意只擔心民調下降或政權保衛,而沒有超前部署進行台灣疫後重建之路,台灣社會的傷疤將很難痊癒,病毒還沒有消失,它隨時會捲土重來城市大爆發,每一次的衝擊,都會讓傷口更潰爛,人心更不滿。

最後再提醒一次,統計7月13日為止,747人死亡,政府應更謙虛反省,缺疫苗是政府的責任,撫慰人心才是政治的最高哲學。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

照片來源:作者部落格截圖。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