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日記:我在德國確診新冠肺炎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芥末/德國,停看聽!

上個週末,我拿到了病毒實驗室令人震驚又傻眼的報告──我確診了新冠肺炎,必須在家隔離14 天。

沒有症狀、沒有預兆,我會接受檢測的原因是因為有親近的同事確診了。事實上在如今日增 2萬 2 千例的德國,已經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

震驚過後,還是要面對。

聯繫衛生部門後,遲遲沒有回音

檢測報告上註明,要立刻連繫當地的衛生部門(Gesundheitsamt),靜待下一波指示。我打了電話卻一直忙線中,可以想像現在當局手忙腳亂的情景。一番折騰之後,電話終於接通,電話那頭的負責人抱歉地表示現在確診人數實在太多,請我們發 email 到負責處理的單位,詳細說明檢測原因、檢測時間、確診時間等等,並列出一張最近兩三週內曾經接觸過的人員清單跟聯絡方式,說他們會再回電。

一天過去、兩天、然後第三天⋯⋯遲遲沒有響起的電話、沒有回音的郵件讓人心焦。我除了每天自己量體溫,檢測自己的狀態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當然如果是打電話時已經有嚴重症狀的患者,直接會被轉接到醫療專線給予指示,很幸運的我並不屬於這個情況),只能安靜地等待,每天努力做室內運動維持免疫力,如常過日子,如常線上工作。

是的,如果確診時有症狀,衛生部門也和你的醫生聯繫過請醫生問診,醫生會開立最長14天的病假單,讓你直接向公司請全薪病假;但如果「沒有症狀」,則不會拿到這個病假單,人要在家隔離,但工作還是照常──雇主依法也要照常付隔離的員工薪水,自由業者損失的收入則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

另外,跟台灣一發現確診就立刻送往醫院隔離的作法不同,德國的醫療體系不鼓勵輕症患者送醫(擔心擴大感染),現階段也沒有那個餘力跟病床空間,所以現在無症狀跟輕症患者都是在家自己休養。忍不住覺得幸好自己沒有明顯症狀,不然萬一成為通報後第二天開始出現症狀,卻遲遲等不到聯繫的患者,內心該有多煎熬。

比起生理狀況,心理狀態更受關注

到了第四天,電話終於響起──年輕的衛生部門人員在電話裡詳細詢問了我的身體狀況,接觸史,以及接觸的方式等等,還有「現在的心情」,以及隔離期間有沒有人可以幫忙照料三餐和給予精神支持等等。對方也提供了緊急情況、或身體狀況惡化時可以撥打的專線電話。(但說實話專線電話很難接通,常常有 3、40 個人在線等候,可以推測出德國現在醫療系統的緊繃狀態⋯⋯我想現在需要緊急幫助的患者,應該還是打救護車專線居多)

隨後,我也收到了官方的系統連結,需要每天登入,上傳自己的身體狀況、症狀、體溫、血氧和脈搏。衛生部門系統也要求確診患者「每天更新自己的心情」,畢竟與世隔絕的生活整整 14 天,還要隨時擔心自己的身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起身體狀況,他們更擔心輕症患者的心理狀態,甚至在填表過程中會不斷提供心理諮詢的聯繫方式,也說明可以幫你安排找專業人士聊聊。

有一種說法,第三波的新冠疫情,會是「心理健康危機」──此時此刻的我完全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確診,越來越多與確診人士有關連的人也進入隔離,在這個不正常的生活狀態下,原本心理健康的人,如果沒有好的紓壓管道,可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原本就已經有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的人則可能更加惡化。再加上疫情肆虐的歐洲,現在正是一年之中最讓人感覺憂鬱的冬天,可能一整個禮拜太陽都不出來露臉,對心理健康的危害更是雪上加霜。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隔離官方系統必須要每天確認確診者的心情的重要原因。

與家鄉台灣的平行世界

過去一年來,與台灣的親朋好友聊天,常常覺得我與他們就像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台灣的生活幾乎完全正常,大家依舊可以上餐廳、看電影、開派對;反觀在德國(或歐美許多國家),日子則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並且始終限制重重。

一方面讚嘆台灣這次驚人的防疫能力 / 防疫能量,一方面也希望台灣接近完美的防疫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至少海外遊子們不必太過擔心在台灣的親人們。

我因為這次確診,得以一窺德國防疫現在的真實情況,看著衛生部門發來的郵件上寫著:「14 天隔離期過後,與有關單位通過電話即可解除隔離,無須提供陰性檢測證明。」不禁覺得心驚。當然我相信大多數謹慎的人還是會自費再檢測一次,但照這樣規定,實在很難保證不會有漏網之魚。

期盼歐洲這一波疫情可以早日平息,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們不要再群聚抗議。希望到明年,全世界分散各處的家人們都可以早日團圓,溫暖地擁抱對方入懷。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隔離日記:我在德國,確診了新冠肺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式防疫」繳出亮眼成績單,為什麼他們就是學不來?──交換生在德國的近距離觀察
為什麼要有空檔年?──從武漢肺炎談德國留學及台灣教育

作者簡介:

芥末,2014年拖著一卡皮箱踏上德國的土地。台中出生長大,台北流浪六年,東德求學,西德工作。興趣(太)廣泛,大學唸了傳播,畢業後在廣播電台打滾兩年,做過文案、主持,也玩過配音。研究所念的是文化保存,後來因緣際會做起國際貿易,但工作之餘不曾放棄對文化的熱愛。嗜小說,喜歡新的挑戰跟吃好吃的東西。期許自己可以一輩子當個勇敢的,不害怕改變的人。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