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反腐出妙招/俞竹筠

俞竹筠

提起雍正(1678-1735),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評價:“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康熙)。”【清史稿】載:“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厘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然而,對貪官污吏卻反腐有方。雍正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可圈可點。其中,對貪官污吏尤其深惡痛絕。反腐倡廉手段,層出不窮。一招又一招,連出三妙招。

在整頓吏治與反腐倡廉方面,此三招值得後人借鑒。第一招,在按察院設立民意館(信訪局)。讓按察使按依照信訪內容,明察暗訪,虛心傾聽底層百姓呼聲。後來,乾隆幾次下江南,微服私訪,乃效法其父。第二招,吏部建實名制舉報臺,讓民間知情人士,大膽舉報,以及貪官與貪官間相互揭短。第三招,即時候補。讓候補官員參與審處貪腐官員。“三招”妙在調查研究,以毒攻毒。一招,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有的放矢;二招,把握真憑實據,做到心中有底;三招,激發候補官員辦案積極性。其中,尤奇第三招,妙不可言。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終於1905年。清代,秀才“中舉”後,符合做官的人多如牛。因編制有限。多數人閑著。於是,設立 “即時候補”,待“扶正”。不過, “即時候補”,除了享受月供銀子和免除勞疫及賦稅外,還可以授予七至八品空銜。比如候補縣太爺、候補道臺。進士名額少,朝廷任命機會多,也有任五品六品候補的。至於“即時候補”能否轉正?就要看空缺與機遇了。候補不上,只能哪兒涼快先在哪兒呆著。“候補”個三五年算短,八年十年不算長。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未“扶正”。

雍正深知候補官員心理,每次派欽差大臣查辦貪官污吏,總要選拔一批候補官員跟在後面。他們的官位,也分三六九等。只要查實一個貪官,或免職或下監獄。這時,“即時候補”機遇來了。欽差大臣立刻從隨行“候補”中,選出與貪官同品級的人,上報雍正補缺。很快,皇帝詔曰:某五品候補道員 ,赴某地任正五品知府。欽此。

這一招,一箭三雕,三全其美。歷來貪官污吏斂財之道,無外乎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克扣錢糧、官官相護、做虛假賬目等等。而協助查案的候補官員,往往是貪官的下屬或知情者。他們瞭解內情、深諳此道。為了“扶正”,不遺餘力查案。如受貪官賄賂,比較起來 ,賄賂再多,也不如“扶正”過癮!何況,法網恢恢,他們在查案過程中 ,深知貪贓枉法的代價!何必冒此風險!雍正“即時候補”這招,可算妙招!既減少冗員,節約開支;又警示“候補”勿重蹈覆轍;最後,提高結案效率。

百姓歷來不怕窮困,只恨貧富不均,尤其痛恨貪贓枉法的腐敗官員。所以,雍正的孫子嘉慶一登位,立即查辦大貪官和坤。和坤一死,百姓歡呼:“和坤跌倒,嘉慶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