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特產 源自台灣

彌勒市,位於雲貴高原。這個地方對很多台灣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彌勒有一項可當伴手禮的美食特產─竹園紅糖,在近代史上卻相當傳奇,而且提煉的甘蔗是兩百年前從台灣引進的。

彌勒市是昆明市的東南近鄰,其中的竹園鎮,就是竹園紅糖的發源地。竹園紅糖,讓中國清朝首富得以賺到人生第一桶金。這個人,不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巖,而是跟胡同時代,實際人生卻更加傳奇的王熾。

王熾,雲南彌勒人,生於1836年,卒於1903年,號稱「雲南錢王」。胡雪巖生於1823年,略早於王熾,因為高陽的歷史小說《紅頂商人》而廣為人知。事實上,胡雪巖的「紅頂」只是從二品官銜;而王熾則是一品,且獲賞「三代一品封典」。英國《泰晤士報》當時列出世界最有錢的巨富,王熾名列第4,而且是唯一上榜的中國人。

彌勒在明清之際就有甘蔗,《彌勒州志》記載,乾隆年間竹園就種有少量甘蔗,但主要是果蔗,而不是糖蔗,糖蔗才能熬成蔗糖。

清朝嘉慶年間,祖籍浙江的彌勒竹園人陳蒸是進士,曾任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又代理鳳山縣知縣,任內發現嘉義的「羅漢蔗」可以製糖,萬里迢迢運回家鄉讓兄長試種成功,竹園紅糖,從此成為地方特產,惠及後來的雲南錢王、中國首富王熾;而且至今仍然是雲南名產。雲南產婦坐月子,現在還有吃紅糖煮蛋的習俗。

會知道這段台灣甘蔗在兩百年前輸出到雲貴高原、嘉惠當地民眾的歷史,其實是因緣巧合。

宜蘭昭應宮後殿供奉對開發宜蘭有功的「三大老」:楊廷理、翟淦、陳蒸,他們是噶瑪蘭廳的前三任通判。通判輔助知府,管轄一廳,正六品。三大老以楊廷理最有名,三次擔任台灣知府,是促成宜蘭開發最主要的官員。

噶瑪蘭廳設立於嘉慶17年、西元1812年的8月,首任通判是翟淦;但是9月噶瑪蘭發生漢番衝突與漳粵械鬥,朝廷指派原任台灣知府、正要前往福建擔任建寧知府的楊廷理暫代噶瑪蘭通判,至12月事平,翟淦回任。楊廷理隔年病逝於台南。翟淦在任5年,積勞成疾,卒於噶瑪蘭的官舍,繼任者就是陳蒸。

楊廷理、翟淦多有貢獻,而且都因公而死在台灣,難怪讓人感念並供奉至今。至於陳蒸,擔任通判1年而並列三大老並受到後人供奉,應該有理由,但卻沒看到詳細記載,到處找資料,這才意外發現這段台灣甘蔗因陳蒸而在兩百年前輸出雲南彌勒,並且催生當地名產竹園紅糖的往事。(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