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種雜糧飽受鳥害 農民嘆收麻雀吃剩的

9月底到10月底是雲嘉地區二期稻作收割時期,飽滿稻穗吸引許多鳥類前來啄食,農民紛出奇招,還有人在田裡擺上既燙髮又染髮的「假人頭」,反讓經過的民眾嚇一跳。實際上,人鳥大戰早已讓許多農民傷透腦筋,但受害最嚴重的並非稻米、而是雜糧,農民往往只能「收麻雀吃剩的」。

在嘉義縣東石鄉種植15公頃左右雜糧的蔡一宏表示,從播種開始到成熟都遇到鳥害的挑戰,11月初播種時就有部分被麻雀啄食,2月底成熟時再遇到一波,但因種植面積大,在不刻意驅鳥下,產量約少2成,若是一般小農,恐怕損失慘重。

雖然政府針對轉作雜糧每分地補助4500元,但鳥害問題讓有意轉作的農民卻步;蔡一宏也認為,過去台灣雜糧靠進口,現在鼓勵農民種雜糧雖對,但要讓農民知道種了之後「銷得出去」,而非一味補助,應媒合農民及加工廠共同跨過生產成本高的考驗,除了達到自給自足外,未來還可望外銷。

舊稱「麥仔簝」的雲林縣麥寮鄉,因早期大量種植小麥而得名,後來受進口品衝擊,種麥產業消失50餘年,5年前一群在地青年成立「月光下友善農場」,配合友善耕作方式,一步步找回「麥仔簝」失落的麥田。

麥寮鄉的小麥產業同樣面臨鳥害問題,「月光下友善農場」負責人郭慧蟬表示,農場種約12公頃小麥,由於堅持友善種植「麻雀吃剩的再收」,二期小麥僅收成2、3成。

郭慧蟬分析,一期小麥同時間有水稻,麻雀可吃稻穀讓小麥損失減少;二期小麥在11月底、12月初種植,正值東北季風期,麥寮只種蔥、蒜、美生菜等麻雀不吃的作物,小麥成為麻雀主食,損失慘重。

郭慧蟬指出,針對麻雀鳥害,目前尚無有效解決方案,只能設法增加種植面積分散鳥害,像台中大雅、彰化大城地區,各種植200多公頃小麥,農民平均損失相對減少。也希望相關單位重視鳥害、延請專家研擬有效的防治方法,幫助農民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