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工作領不到22K 疫情加重月缺近萬元

記者 溫子豪 報導

「非典型就業」人數在台超過70萬人,論及薪資福利宛如職場「邊緣人」。人力銀行業者今(26)日發布調查,曾從事非典型工作的就業者中,平均最高月薪只有22K,且僅33.4%曾獲得「轉正」機會。但反觀「正職」人員也不輕鬆,約有5成4身陷「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泥沼,疫情更導致「負債增加」,平均每月短缺金額超過9,500元。

yes123求職網在勞動節前針對「非典型就業者」進行調查,高達69.8%的勞工曾從事過「非典型工作」,像是時薪制的非正職人員、派遣人員、約聘人員等,其中有77.4%月領不到2.2萬元,即使排班時數多,最高單月平均也只領到22,609元,領超過3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只占21.3%。

進一步探究從事「非典型工作」的原因,主要為「找不到正職工作的時間超過預期」、「想先累積職場經驗」、「家裡經濟壓力大,有收入就好」,顯見從事非典型工作者多半為職場菜鳥,或求職條件較不足者;正式上工後不僅領不到年終獎金、沒有年假,還有82.2%碰過「職場歧視」,像是沒有足夠的員工福利、被當工具人、同工不同酬…等,只有33.4%曾獲得「轉正」機會。

調查同時發現,正職上班族過得也不輕鬆,54.2%處於「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狀況,平均每週有2.3天要加班,還有78.2%曾經「無酬加班」,自認資方未付的加班費平均每月超過1萬元。近2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干擾,有72.6%存款明顯減少,更有65.6%負債增加,其中47.4%已出現財務赤字,每月短缺金額達9,505元。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政府應立「專法」來保護非典型就業者,像是設薪資下限保障,或是與正職員工享有同等福利,同時獎勵企業將非典人員轉任編制內人員,讓弱勢勞工維持基本生活水準與強化勞動權益。此外,政府也應加強勞檢,積極表揚「幸福企業」,並以租稅優惠鼓勵公司加薪或定期與員工分享利潤,才能讓員工在事業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