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子虛烏有 中國疫苗外交打台灣邦交國

COVID-19疫情嚴峻,疫情爆發以來,「疫苗」是眾人希望所寄;但中國疫苗淪為政治操作工具,非子虛烏有、政治口水。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巖針對180多國進行研究發現,民主化程度較差、和中國政治立場趨同的國家較願意接受中國疫苗,而台灣的邦交國已成為中國疫苗外交的瞄準對象。該研究論文登上國際學術期刊「Foreign Policy Analysis」。

政治考量及盤算輸出疫苗 浮現美中角力戰場

陳宗巖接受央廣「兩岸ING」節目訪問時直言,在一些有掌握研發疫苗關鍵技術能力的大國,都從事疫苗外交,因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易背後不得不考量政治因素,是一普遍存在的現象,反而沒有政治利益才顯得奇怪,在疫情期間更是如此。

他指中國的疫苗外交目的,在試圖確保和一些國家維繫良好的經濟關係,進而支撐中國經濟不斷成長,區域能源輸入充足,「一帶一路」等許多布局不受干擾。此外,基於和美國勢力在區域來勢洶洶抗衡,竭力結交更多朋友。

陳宗巖說,研究發現拿中國及西方國家疫苗有極大差異,獲取中國疫苗的一些國家民主化程度較差,較能接受和中國打交道,及疫苗公信度不高,產出被指防護效果不佳和實驗結果較不透明的過程,而接受歐美國家疫苗的國家民主分數則較高。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和美國在國際社會討論國際題經常很兩極,立場和中國相關程度較高的國家,及和其所推動「一帶一路」比較密切的戰略伙伴,也比較願意接受中國疫苗。

陳宗巖觀察,中國疫苗外交有購買及捐贈二種模式,後者政治因素較低,但因這些國家確診率及死亡率較高,較窮且又拿不到西方國家疫苗的情況下,迫於無奈,只好接受,中國也較容易去影響或改變。

他舉這種情況在拉丁美洲國家尤其明顯,赤裸裸的美中政治角力也浮現。

台灣邦交國成俎上肉  中國疫苗外交若擴大恐不利疫情控制

觀察台灣邦交國中,去年疫情最嚴重的巴拉圭,曾一度要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以取得中國疫苗,經美國鼓勵其要和相近的民主國家合作,勿接受中國的誘惑,在台美努力鞏固邦誼情況下,才獲得印度代工生產西方國家的疫苗。之後,巴拉圭外長便說,不會和中國建交。

陳宗巖指出,研究中不管如何去跑統計及以任何模型去推估,台灣邦交國的顯著因素不會消失。只要是台灣的邦交國,中國不管是用捐贈或販賣的方式,提供這些拿不到歐美疫苗的國家,只要不是台灣的邦交國就不太會受到影響。如去年中傳出位於南美洲的蓋亞那計劃和台灣互設代表處推動經貿合作,因中國大力反對而告吹。

政治利益掛帥擴及影響是否波及疫情控制,他認為,若中國疫苗外交不斷擴大,可能對疫情的控制更遙遙無期。以立場極為親中的匈牙利為例,因去年中未能在歐盟取得更多疫苗,便成為歐洲國家率先批准中國國藥疫苗,且在WHO批准前。同時,也不批准來自歐美國家的疫苗。

目前中國疫情嚴峻,據新華社報導,截至7日,該國人口中超過60%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超過30%接種了加強針,累計確診已達128萬2957例,預估進入第五波疫情期間,有可能出現單日感染病例1.5萬例以上。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1月12日播出的 兩岸ING」節目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1922疫苗平台1/15重啟 僅開放預約第三劑
第3劑疫苗搶打潮 1922預約平台最快15日重啟
陳時中:本土再度清零 威脅來自境外移入與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