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冰島戰術:美策動立陶宛推進對台關係的迷障與盲點

一度引發中美關係與台海關係緊張的立陶宛,最近與台灣關係又有實質進展,台灣的國發基金對立陶宛的企業投資了350萬歐元。立陶宛與台灣關係曾被外界分析為美蘇冷戰末期的「冰島戰術」運用,不過當年蘇聯解體固然表面上是從立陶宛獨立開始,但若不是蘇聯國力衰微、內部分崩離析、外部遭孤立與怨懟,光靠立陶宛是踢不翻這個龐大帝國的。今天美國以立陶宛為馬前卒試圖打開北京對台政策的缺口,道理也是一樣。

外界的評論都認為,立陶宛從變更台灣駐維爾紐斯代表處名稱的做法,是美國策動的結果,這是美國多方面圍堵中國的手段之一。有些分析把美國在外交上的動作與蘇聯解體前的外交操作相比較,稱之為「冰島戰術」,實在有點「照貓畫虎」的意味,如果真按照當年冰島承認立陶宛獨立的歷史去硬套,很可能正好陷入拜登政府設下的陷阱中。

「冰島戰術」成為中美與兩岸關係話題,必須先釐清當年美國外交操作的背景。1980年代中,美蘇展開戰略核武談判,試圖化解核武競賽造成的危機,一方面蘇聯經濟凋蔽,龐大的國防支出難以為繼,也希望從核裁軍談判中解脫出來。此時的蘇聯既與西方和解,加上經濟困頓,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情緒浮動動,只是礙於蘇聯過去強力鎮壓的經驗而不敢輕舉妄動。1990年3月當時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主政的戈巴契夫手段較為溫和,雖然政治上壓制,卻未派兵進行血腥鎮壓,雙方經過近一年的談判沒有達成任何成果。

由於美蘇和解氣氛是主流,美國在蘇聯各加盟國與莫莫斯科也有大量眼線,明確掌握蘇聯統治集團權力已經衰微的訊息,當時老布希總統打算試探一下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的掌控能力,在1991年2月先說服冰島表態承認立陶宛獨立。當時國內聲望已大不如前的戈巴契夫不想為立陶宛與西方國家鬧翻,又無意對立陶宛動武,猶疑不決之際,丹麥、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陸續承認立陶宛獨立,隨後克里姆林宮內部分歧惡化,不久後莫斯科發生「819」軍事政變,葉爾辛雖穩住了莫斯科,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蘇聯迅速解體的大勢已無法挽回。

從整個歷程看來,並非是冰島承認立陶宛獨立促成了蘇聯解體,以立陶宛的影響力,只是碰巧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因緣際會地成為歷史場景的其中一個角色。至於冰島,也只是在歷史轉變過程中莫明其妙地被推上台並軋上一角,既談不上影響力,也沒有發生實質作用。因此就算沒有冰島首先承認立陶宛獨立,或者根本沒有立陶宛獨立一事,已瀕臨崩解的蘇聯統治集團仍然撐不了多久,內部一旦分裂而發生政變,加盟共和國各自獨立與蘇聯解體都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拿「冰島戰術」來分析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的論述,是把現在的立陶宛比擬為當年的冰島,同時把台灣比擬為當年的立陶宛。持這種立場的人認為,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國家跟進立陶宛的做法,變更台灣駐在機構的名稱,並最終導致台灣宣佈獨立。這樣的想法不只支持台灣獨立的人相信,很多反對台灣獨立的人也這麼認為。

冷靜看待當年美國、冰島、立陶宛與蘇聯的互動會發現,當年冰島既未促成立陶宛宣布獨立,立陶宛也沒有成蘇聯的解體,蘇聯的解體完全是對內統治與權力運作機制崩潰。如果當年蘇聯的統治力量夠強,立陶宛便無法獨立,冰島戰術也不會發生效用。按照這個推論,會把冰島戰術套用到立陶宛與台灣關係上,真正擔心的不是台灣會不會「宣佈」獨立,而是中國會不會像蘇聯一樣解體。

回顧過去數十年來,在美中關係如膠似漆時期,美國幾乎從未認真看待台灣,他們只擔心台灣影響了美中關係、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因此,只要中國足夠強大,可以搞定美國,就像過去數十年來美國非常需要中國,那台獨就不是個問題,至於立陶宛改變代表處名稱、加強與台灣關係是不是「冰島戰術」?那就更用不著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