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未來電動車王國浮現 陸可望維持數十年產業榮景

美國做為全球汽車工業最重要市場與生產重鎮的地位正在迅速改變,因為大陸電動車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快速發展,其規模早已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未來美、日、歐、中等4個集團的廝殺將決定電動車產業霸主誰屬,目前產業規模已由中國領先,美、日、歐若要挑戰中國的地位,必須在技術上超越,尤其是電池以及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電子控制與網路技術。

特斯拉上個月在上海發布Model Y新車,獲得市場熱烈回應,大幅降價的誘因讓訂單爆量排到下半年度。特斯拉在大陸的戰略投入提前進入豐收,受益於全球汽車用戶觀念快速轉變,與大陸官方政策上的推動,此一現象讓仍在觀望的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放棄幻想,在日前正式宣佈要2035年停止生產燃油車,全數轉向電動車。與其他全球汽車業巨頭一樣,都被迫接受中國主導的電動車產業趨勢。

中國大陸的汽車市場早已是全球最大,銷售量超過美日兩國總和,許多知名歐美汽車廠的最大客戶都是中國,而且這些外商早已開始與大陸合作開發電動車。中國電動車的政策始於2007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拔曾在德國奧迪汽車任職的工程師萬鋼為科技部部長,萬鋼還擔任過上海同濟大學校長和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可以說是大陸電動車工業的主要推手。

雖然萬鋼主張發展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是大陸石油來源受制於外國,加上大陸自2000年開始汽車市場飛速成長,做為汽車消費大國也想藉此推動國內汽車產業前進,但畢竟在燃油車上與外國車廠技術差距過大,電動車技術相對容易,與國際車廠差距較小,加上碳排放限制與當時油價大漲因素,大陸才決定以跳躍方式直接搶入電動車產業。原先只是想在具有未來展望的佉球電動車產業佔上一席之地,但全球電動車形勢發展讓大陸決定利用市場優勢搶佔先機,採用產業補貼與降消費稅來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啟動諸如「十城千輛工程」等政策,計畫在2015年達到年產50萬輛,2020年達到年產200萬輛。預估2025年電動車銷量可以在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20%,在2030年要力爭產業規模達到1000萬輛,除主導國內市場外,還要有30%外銷。

外界對於電動車業的產業補貼有不少批評,例如知名的汽車玻璃製造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曾表示,大陸電動車補貼政策導致過多企業投入,產業已經出現泡沫化現象,這些靠政府補貼企業都活不久,未來資源浪費與產能過剩的問題會很嚴重。不過,大陸官方的補貼政策已開始進行退場機制,產業汰弱擇強也是必然的走向,但如何保證此一過程中沒有官僚藉行政力量介入或是產業的惡性競爭,則是比較大的問題。

大陸電動車產業優勢除了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外,其關鍵零組件的生產也是未來主導產業走向的重要力量。例如車用大型電池組,目前大陸的產量佔全球半數以上,其中以寧德時代為最主要的車用電池生產商,擁有大陸近半數的市佔率,國際上知名的歐系與日系車廠都是他的客戶,技術上已走在全球前端。在電動機方面,因為大陸控制全球7成的稀土金屬產出,以及鋰、鈷等大量由大陸把持的非洲礦場出產的關鍵原料,保證有穩定的原料來源。

2018年中國開始進行補貼退場機制的同時,引進了知名的特斯拉汽車在上海設場,讓原本已經相當慘烈的大陸電動車廠優勝劣敗加速進行。今年特斯拉開出新年紅盤後,號稱年產要達到50萬量,勢必加速競爭力不足的電動車業者退場,大陸電動車廠可能只會留下2家或3家存活。

下一階段大陸電動車的競爭就看大陸車廠與特斯拉競爭的結果,其關鍵點可能會落在電子控制技術與人工智慧的自動駕駛系統。尤其在自動駕駛方面,大陸起步較早,與國際大廠技術落差不大,已投入的研發資金足夠與國際上一較長短。尤其是目前大陸的5G通訊建設快速舖開,對於自動駕駛與車用網路系統有較他他國家超前的優勢。如果人工智慧的優勢能確立,加上已極具競爭力的車用電池,大陸的電動車產業可望有數十年的產業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