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解讀上海Omicron重症率研究 應盡速回歸專業順應民情

近日上海華山醫院研究團隊以張文宏醫師領銜的Omicron重症率研究報告引發熱烈討論,由於目前大陸許多城市仍陷於或緊或鬆的疫情封控措施,因此研究報告廣受注意,許多人認為可能會挑戰中共當局正在堅持的「清零政策」。而這個政策已基本脫離了防疫的範疇,成為中國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爭議的焦點,也因此報告很快在大陸疾控中心官網下架。

對中國大陸的疫情而言,這是Omicron在大陸傳播以來最大規模的感染者隨訪研究,在此之前的研究都指出Omicron對年輕人與無慢性疾病者的重症風險較低,但仍無法對大群體的疫情發展的風險有較準確的預測。這種預測對個人來說或許意義不大,但對於掌控醫療系統資源的衛生防疫決策部門來說卻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可以據此估算疫情一旦擴散開來,會有多少比例的重症患者需要住院進行醫療救助,面對無法阻絕的疫情時,醫療體系是否會因為重症人數過多而崩潰,而且其中還包括因為醫院住滿新冠重症病患時,會阻礙其他嚴重疾病患者接受應有的(也可能是緊急的)治療。這兩種情況,即所謂的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問題。

在醫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分級,以確保危重的患者獲得優先治療。面對疫情也一樣,因此傳染病也會分等級,以確保重症急症優先處理,病症輕微的可以不用處理或延緩處理。換言之,醫療資源不是無限的,為發揮醫療資源最大效用,使用不同的診療手段來面對不同的病情,這是醫療體系運作的準則,也是醫學常識。

即便是已在地球上存在數千年的流感,由於每年流行的毒株不同,各種毒株的嚴重程度差異極大,在流感傳播時也要根據對該型流感的了解來制訂防疫政策,選擇施打疫苗種類以及預備醫療體系的應對措施,亦即根據流感毒株本身的性質來決定了防疫政策的選項。

把這樣的防疫經驗應用到新冠病毒上也是一樣,以前面對重症率與死亡率較高的Alpha或Delta,必須以嚴格的防疫措施來應對。現在面對Omicron,了解其重症與死亡率也十分重要,而且要有較精確的統計數字來預估醫療體系可能面對的衝擊,如果預估衝擊太大,就可能要收緊防疫措施,如果預估衝擊還能承受,就可以放鬆管制,以降低社會的防疫成本。

華山醫院進行的研究就是要了解一旦感染擴散後,對一般人、高危族群或甚至孕婦與各種不同慢性疾病者會造成何種影響,其病情會如何變化。其研究報告公布的數據是全部樣本的重症率為0.065%(22/33816),高危人群的重症率為0.238%。因此,應該把全部的醫療資源用於重症者,以及由輕症轉為重症的病患,而不應該把資源耗費在人群中的無症狀與輕症的感染者身上。

最近上海與其他幾個大陸城市的封控經驗顯示,不只經濟運作與民眾生活都受到疫清封控的嚴重影響,連一些平時民眾的各種疾病也因此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甚至因此出了不少條人命。雖然沒有明確統計數字,但從數量極少的Omicron死亡病例估計,市民們因無法接受醫療而死在家裡或醫院急診處門口的,恐怕會比Omicron病死的人數多出很多。

大陸其他城市或其他國家地區也有類似的研究,東北的吉林省4月份的統計是2.5萬感染者中無症狀和輕症占了97.5%,台灣是99.73%,新加坡是99.7%。專家還指出,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未去就醫或通報,所以無症狀和輕症比例應該比官方公布的數字更高。

上海華山醫院的研究報告中也提到這次研究的局限性,包括選擇隨訪對象時並非所有感染者全部納入,因為部份一感染就快速發展為重症者無法參與訪查;其次感染者反映的病況有許多都是沒有CT掃描或病理檢驗,僅依賴病患口頭報告,因此數據可能會有些微偏差。至於未來新的Omicron變異毒株也可能有其他變化,也必須進行密切追蹤,以了解其致病力,並據以調整防疫政策。

令人許多人同感憂心的是,今年以來大陸官方面對疫情有著愈來愈強烈的政治杠桿作用,其「清零政策」不只在國際上用來對抗美國對中國的政治施壓,在大陸內部也存在政府與民間意見的分歧,在面對今年中共20大即將召開的壓力下,防疫政策的討論也受到政治影響而偏離專業範疇。在國內外政治環境因素影響下,如何排除萬難回歸防疫專業,實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