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國從俄烏戰爭學到哪些武力犯台教訓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以「去納粹化」為名發動侵略烏克蘭的戰爭,這場撼動全球局勢的戰爭也對台海兩岸帶來巨大衝擊。台海局勢被拿來與俄烏關係類比,「今日烏克蘭,明天台灣」屢屢出現在台灣輿論、甚至國際媒體上。俄烏戰爭衝擊了台灣政府的軍事政策、對外關係以及台灣民眾的認知,《風傳媒》也策畫《戰爭啟示錄》深入探討相關議題。戰爭也改變美俄中三強關係,並牽動印太局勢與台海戰略布局,美中台都從俄烏戰爭中學習如何因應台海下一場可能的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2月20日俄烏戰爭一周年前夕意外地出現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他說:「一年過去,基輔挺住了,烏克蘭挺住了,民主挺住了。」最後一句「民主挺住了」點出這不只是場關乎民族主義、經濟利益與戰略安全的戰爭,也是一場意識型態的對抗。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動對中國的經貿戰爭,被解讀是一場霸權的保衛戰,美國壓制崛起的中國以維繫式微中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而拜登上台後,持續川普時期對中國的制裁,而且把這場對抗定位為民主對獨裁的戰爭──中國、俄國、北韓等國家成了美國集團意識型態上的敵人;俄烏戰爭爆發進一步確立了兩集團間的衝突是場價值選擇,這也是習近平口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讓他在二十大說出「中國此刻面臨前所未見危險」這句話。

在德國境內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美聯社)
在德國境內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美聯社)

俄烏戰爭衝擊國際能源,原本歐洲各國憂心戰爭拖累本身經濟、並不想得罪俄國。圖為德國境內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美聯社)

俄烏戰爭衝擊國際原物料商品和能源,升高全球通膨壓力,歐洲各國更憂心戰爭拖累本身經濟。但美國成功地運用「民主」之名鞏固同盟對抗俄國,原本基於個自利益考量、不想得罪俄國的歐洲盟友,也轉為全力挺烏克蘭。從去年峇里島G20會議後,美國為首的挺烏克蘭陣營就與俄國、中國明顯對立。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安全專家趙通當時就指出:「北京正與華盛頓進行激烈的意識型態競爭,同時在許多國內和國際問題的觀點和莫斯科由衷地一致。」對中國而言,俄羅斯這場戰爭若慘敗收場,「中國將面臨比今天更糟糕的地緣戰略環境」。

表態:拜登訪基輔、王毅到莫斯科

2月21日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艾迪耶摩(Wally Adeyemo)在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的演說中指出,美國與其盟友即將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與出口管制,他也警告中國,不要規避國際對俄國的制裁。中國表面上在俄烏之間維持客觀中立,實際上選擇支持俄國。就在俄國侵略烏克蘭一周年之際,中國外交政策負責人、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訪問了莫斯科, 他強調北京與莫斯科的關係「堅如磐石」、「經得起任何考驗」,俄國國安會秘書長帕特魯舍夫(Nikolai Patrushev)告訴王毅,俄羅斯的首要外交任務是與中國發展「戰略夥伴關係」,並重申莫斯科在台灣、新疆、西藏和香港問題上一貫支持北京立場、反對西方利用這些問題詆毀中國。

2022年7月9日,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外長會議見面。(美聯社)
2022年7月9日,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外長會議見面。(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警告中國外交負責人王毅,中國不應協助俄國規避西方制裁。(美聯社)

拜登訪基輔、王毅到莫斯科,美中兩國用行動表達他們的各自選擇的結盟對象。王毅訪莫斯科前夕、2月18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會面。布林肯警告王毅,中國不應協助俄國規避西方制裁、援助俄國。布林肯接受媒體訪問時更直指中國考慮提供「致命性支持」(lethal support)給俄國,供其應用在對烏克蘭作戰中。

面對挺烏大同盟步步進逼,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也使出殺手鐧──核威懾。

普亭2月21日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中宣布,俄國將暫停參與美俄兩國間的核武控制架構《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長期而言,這可能讓1980年代以來美俄(蘇)致力建構的核武控制架構告終,更難實現「零核武世界」;短期而言,這也是俄羅斯企圖在烏克蘭問題上施展其核威懾。

中國從戰爭學到最大教訓:核威懾

俄烏戰爭爆發之初,美國決定不出兵並猶豫是否全力支援烏克蘭,當時就是受制於俄國的核威懾。拜登當時被問到美國是否兵援烏克蘭時回答:「不會,當美國人和俄羅斯人開始互相射擊時,那會是一場世界大戰。」──美俄大戰可能就會動用到核武,那將是世界末日。去年10月初,拜登在一項募款活動上談到烏克蘭問題時說 :「自甘迺迪時代古巴導彈危機後,我們就沒有面臨過核末日(nuclear Armageddon)。普亭在談論可能使用戰術核武並非在開玩笑,因為他的軍隊表現不佳。」

新華社發布的中國軍演飛彈實射照。(AP)
新華社發布的中國軍演飛彈實射照。(AP)

中國多次在國防白皮書中提及要提高核武的「快速反應」能力,亦即遭導彈攻擊之後能立即進行核反擊。(AP)

 

智庫「卡內基莫斯科」(Carnegie Moscow)資深研究員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2月16日在柏林一場研討會中指出,美國要同時應付俄中兩國的核威懾,而且烏克蘭戰事讓美國無暇顧及太平洋,使得中國有更多活動空間。德國基爾大學(KielUniversity)安全政策研究所亞太部門主任基爾希貝格(Sarah Kirchberger)則警告,俄羅斯核威懾讓西方軍援烏克蘭有所忌憚,這讓中國瞭解到:原來可以用核武來脅迫西方,這才是中國學到最重要的教訓。

中國自2004年以來,多次在國防白皮書中提及要提高核武的「快速反應」能力,也就是遭導彈攻擊之後能立即進行核反擊。2015年版的國防白皮書首先提出「提高戰略預警」概念,也就是要效仿美國建立戰略導彈預警系統,藉由衛星與雷達系統監測敵方發射的長程導彈,並藉以做出迅速反應──包括在本國核導彈被摧毀前就發動核反擊,也就是「基於預警的發射」,但這也可能出現誤判,無端引爆核武大戰。雖然中國還是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隨著核武反擊能力的增強,會讓美國與盟友日本戒懼。

除了核威懾之外,中國也從美國與盟友對俄國的制裁中學習教訓,日後要如何因應武犯台灣可能遭到的國際制裁。此外,過去中國會利用日韓間的矛盾離間美日韓三國的同盟關係,藉經濟利益分化美國與東協各國的關係,但這次烏克蘭戰爭美國盟友展現出高度團結會讓中國更加警惕。

台、美、中都在學習因應下一場戰爭

美日2022東方之盾聯合軍演(DVIDS. Public Domain ).png
美日2022東方之盾聯合軍演(DVIDS. Public Domain ).png

2022舉行大規模東方之盾聯合軍演,預想情境包括針對「台灣有事」。(DVIDS. Public Domain ).png

俄烏戰爭把台灣更推向美國陣營,隨著拜登領導的「美國隊」茁壯,國際上要求中國不能改變台海現狀的聲量也提高。G7外長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於去年8月中國展開軍演隨即發布聲明呼籲中國「不要以武力片面改變區域現狀」;去年12月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拜登發表聯合聲明也提及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這是歷來法國總統首度關切台海問題。而去年底發布的日本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直指稱中國「一方面對台灣堅持和平統一方針,卻未排除動武之可能,……中國在台灣周邊海空域的軍事活動活躍。關於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包含我國在內的印太地區,整個國際社會的憂慮均快速升高。」日美兩國更加頻繁地針對「台灣有事」進行聯合演習,包括去年8月底於九州展開的「東方之盾」(Orient Shield)演習。

上述這些國際上對台海情勢的關切多拜俄烏戰爭之賜。台灣、美國與中國,都從這場戰爭中學習如可因應台灣海峽的可能變局。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