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十五萬元給廖俊智上的一堂課

中研院P3實驗再感染事件,經過調查確實並非社區感染,值得慶幸的是匡列四百八十三人採檢均為陰性,迄平安亦無新增個案,防疫指揮中心宣布結案,但仍因實驗室人員操作未依規定穿著C級防護裝備;並且在穿脫個人防護裝備以及使用生物安全櫃方面,皆未遵守該實驗室訂定之標準作業程序等疏失,裁罰中研院十五萬元。

對這起讓台灣社會「虛驚一場」的事件,中研院長廖俊智在發出公開信,感謝「第一線研究人員的辛勞付出」,稍早並提出三大改革措施,包括研議提高實驗室人員高風險工作津貼、加強培育P3實驗室人才,留才及攬才策略、並成立「P3實驗室綜合檢討委員會」,以確實改進實驗室之管理運作及生物安全督導查核機制。

除了罰款,還有更深層的問題

對中研院而言,此案似就此告一段落,但今有院內人士質疑,為什麼第一線醫護染疫是「戰士」,研究員染疫却遭到全面究責?儘管罰款依照《感染性生材料管理辦法》的最高額十五萬元,却不過是國庫左手轉右手,某種程度全國最高研究機構,理當是專業冠全國,十五萬元對中研院而言,罰的不是金額,而中研院的形象。中研院該檢討的不只是實驗室流程是否符合專業規範,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值得思索。

對比二00三年SARS時,時任院長的李遠哲帶領成立了一個「科學諮詢」的委員會,結合生命科學院士,對國家防疫提供專業意見。這次COVID-19 襲捲全球,台灣亦難避免,中央研究院做了什麼?

廖俊智信中表示,去年九月之後,因為P3實驗室申請案件量增加,由包括他在內的四位院士共同成立 立P3實驗室運作規劃小組,由小組統籌規畫院內兩座P3實驗室,今年7月後,因申請量減少,改線上申請登記,小組僅書面審查院外申請案;一說生醫所的P3細胞實驗室人員都由基因體中心的P3動物實驗室訓練,且絕大部分訓練好的人力都被調到生醫所P3,人力捉襟見肘下不幸發生此次事故,一說則是各所人力獨立,不會有將基因體中心P3人力調到生醫所P3的情況;那麼P3實驗室的人力調度到底有沒有問題?若人力短缺,調高風險津貼又有何用?

20211210-台北市環保局10日針對中研院院區及基因體研究中心進行消毒。(顏麟宇攝)
20211210-台北市環保局10日針對中研院院區及基因體研究中心進行消毒。(顏麟宇攝)

中研院發生實驗再感染事件,圖為台北市環保局在中研院院區及基因體研究中心進行消毒。(顏麟宇攝)

大疫之年,沒有明哲保身的道理

其次,COVID-19在台灣爭議最大的,一是免疫橋接、二是3+11防疫破口、三是補助高端疫苗,前者是免疫學專業,第二是流行病與病毒學專業,第三是產業經濟問題。中央研究院院士在這三方面的翹楚兩個巴掌數不完,遺憾的是,除了陳培哲院士對免疫橋接反覆諍言,再有就是另一位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三番五次為不成熟的高端疫苗背書掛保證,宛若高端代言人,成為「製造爭議」的風暴源之一,中研院對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幾乎全員噤聲不語,做壁上觀的好處是免除捲入爭議,然而,擁有最多學術資源的中研院明哲保身,不啻是另一種棄守社會責任。如果不是實驗室發生感染案例,廖俊智大概還會繼續沉默。

第三,中研依法是「最高」學術研究機關,最高,當然代表一種基於專業與科學而形成的權威與超越,即使直屬總統府,總統却也不能對中研院頤指氣使,威權時代的中研院都能力抗國民黨(蔣介石)把手伸進中研院,民主時代的中研院反倒倚附當道,為權力者不夠專業的疫苗背書,這是對科學與專業的背棄。

第四,中研院適用科學技術基本法,院長是全台灣唯可以擁有雙重國籍的特任官,法律賦予的優遇,是期待科學分析的客觀性與超然性,院長就算不能「一槌定音」,也要扮演紛雜時「清醒的聲音」,心存「挺過爭議危機」的僥倖,是辜負了社會對中研院的期待。

學以濟時艱,知識份子不該是社會絕緣體

隨便舉例,質疑高端緊急授權的陳培哲院士,對實驗室染疫事件,要求「總統府應該給個交代,有責任說清楚如何管理中研院?」總統府若真能管理中研院,這個「最高學術機構」大概也到了可以打烊時候,真要給交代的就是中研院,廖俊智身為院長,當然應該解釋清楚,在全國、全世界被COVID-19 所苦之際,最高學術研究機構自己設定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如果連實驗室人力到底缺不缺,缺了如何補救都有兩說,却讓總統、執政黨舉黨寄希望於一支不成熟的疫苗,豈不荒謬?

根據中研院組織法,中研院任務有三:一、人文及科學研究;二、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三、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三者環繞的核心就是研究、學術和人才,然而,中研院不是象牙塔,自創設伊始,「學以濟時艱」就是中研院的傳統,甚至是核心價值。九年前,中研院一研究員為了抗議荒謬的《環境教育法》要求各機關輪調人員上課,以身試法被罰五千元,社會為之叫好;這次實驗室感染事件被罰十五萬,中研院摸摸鼻子認了,社會亦無聲援之聲,何以故?正是擁有龐大學術資源的「殿堂」與社會疏離太過。

當年胡適駁蔣介石,為中研院奠定不被政治干擾的空間,不是要讓中研院成為社會的絕緣體,做為知識人的匯聚之地,在艱難的時刻,中研院要展現知識份子的專業與風骨,不能讓社會望穿秋水,遙視殿堂而不可及。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中研院染疫報告出爐!內部調查有3大實驗疏失:最關鍵防護裝備全沒穿
相關報導》 中研院確診案陳培哲要總統府「給交代」 府:總統不會干預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