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捷運「撐住」不漲價─很「不柯文哲」的決策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電價調漲後,台北捷運每年估成本增加3億元,但台北市政府定調以不漲票價為原則。這個決定,短期來看或許「無傷大雅」、可以接受,長期來看則可能是開啟一個財務黑洞的開始。

這波電價調漲幅度相當大,平均漲幅8.4%,用電大戶甚至一口氣漲了15%,對每年電費成本要20億元、堪稱用電大戶之一的台北捷運而言,當然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北捷估計每年電費要增加3億元,在調漲前北捷就呼籲中央主管機關,希望中央提供軌道公用企業用電大戶電價優惠,切勿貿然調漲電價,增加軌道運輸企業營運成本。

而在調漲定案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就表示,他鼓勵北捷「能撐住就撐住」、「票價盡量不調為原則」,要求北捷儘量增加其它業外收益、廣告等來彌補。

在通膨上揚時,市府體恤民情,壓制住捷運票價的上漲,以免增加民眾負擔,聽起來沒什麼錯;不過,拉長時間、或是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決策就未必是好的決定了。

台北捷運票價有多少年未調整?有26年未調整了。如以整體物價來看,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列的物價指數計,這段時間的物價上漲已超過3成,換句話說,不漲票價的捷運相對整體物價,其實等於降價了不少,占民眾支出的比例也大大的降低。再單以成本看,別的不提,單是電價,這26年來就上漲了2成,坦白說,捷運票價如要調漲,道理上是說得過去。

再者,電價增加、成本上漲票價卻不漲,最後「瘦到」的必然是捷運公司;短期看或許就是「節衣縮食」即可度過,但長期而言,一個捉襟見肘甚至虧損的企業,很難持續經營得好─公司必然變苛扣、員工士氣降低、越來越難找到好人才加入,終而公司與營運項目都變差、出問題。

其實,北市府可以好好參照另一個「26年不調漲票價」的軌道企業─台鐵的情況。市府可以繼續為庶民著想、堅定不調漲、全力施壓要北捷「撐住」,但未來可能就慢慢滑向類似台鐵現況的黑洞中。而最終,民眾反而成為受害者,因為每天通勤最重要的捷運,品質降低、服務變差、甚至安全都讓人擔心了;北捷推動節電已多年,能省的地方一定是越來越少,總不成未來捷運車站只開一半的燈、還是不重要的地方(如廁所)乾脆關燈?

這應該不是市府、更不是市民想看到的結果吧?

更務實又具體看,以北捷的運量之大,其實很容易就把增加的成本「分散處理掉」。台北捷運平均每天過量人次約200萬,全年超過7億多的運量,電價每年增加3億,只要每個運量加1元(或是以里程計算),就彌補電價上漲之外還倒賺一筆。對一個每天搭提過通勤的上班族而言,一個月增加的支出大概就是40多元,占所得比例則更是在「小數點下很多位數」,負擔有限或幾近無感。相較一味凍漲票價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與風險,增加這麼一點負擔應該是值得吧?

相較傳統政客的鄉愿,習於拿納稅人錢作人情、動輒發津貼給補助搞凍漲,都素人從政的柯文哲,是有不同之處:例如他主張「道路是給車走不是停的」,因此減少巷道停車位、路邊停車都收錢,也不怕得罪銀髮族取消重陽敬老津貼,因此這次面對電價大漲,要北捷「撐住」不漲票價,感覺上是一個「不柯文哲」的決策。

不過,正如中央在政治考量下,硬是把電價凍漲4年,最終仍壓不住而必須上漲一樣,如果從今之後,電價的長期趨勢是走升,捷運還能吸收幾次的電價上漲?事實上,吸收次數越多、最終反應時越激烈,某個角度而言,柯文哲這次要北捷「撐住」,只是製造後人的麻煩與為難罷了。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別再撑了」,順水推舟調高票價,別忘了,捷運的後續成本其實相當高(如汰換電聯車時),先預留多一點準備是應該的。

至於想要台電給北捷較低廉的優惠電價,也是不可取的作法。因為由台電給北捷廉價電力,其實就是由全體納稅人一起補貼台北捷運的乘客,想當然耳,有什麼道理要其它地方的民眾,補貼雙北民眾搭捷運?以平均所得而言,台北當然是全國屬一屬二高,那這種由較低所得縣市補貼高所得北市搭捷運的想法,就更顯得荒謬可笑了,這種想法可休矣。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電費本質是柴米油鹽問題
相關報導》 2022七月新制懶人包》租金補助8千元、國旅住宿最高折抵1300元!6大變革一篇文看懂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