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內感受性」是什麼?最新研究:對甜食的喜好可成為臨床肥胖治療法參考

撰文=李依文

口味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不管是喜歡吃甜、吃鹹、吃苦,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即使兩個人的口味雷同,吃進嘴裡的口味細微變化,也不盡相同。

而這些差異與是否具有「內感受性」有關,如果對於某種口味的感受能力越強,可能會影響消費者根據口味而對於消費的選擇,進而影響健康。

內感受性
內感受性(interoceptive),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本身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可能同時是指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狀態,在科學上,內感受性的範圍包含大腦將身體傳遞的訊息,整合到特定的區域(如:腦幹、軀體感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表達出身體內部非常多細微的生理狀態。

「內感受性」高低,影響你決定吃什麼

我們感覺肚子餓,是因為身體需求,但感覺嘴巴饞、想吃,其實是心理需求,兩者最大的差異就與「內感受性」有關。

內感受性指的是感知身體的系統狀態,包含器官內臟、皮膚、情緒波動等。簡單來說,某些人吃糯米會脹氣,就是因為攝食糯米後,胃產生不舒服的反應,透過神經系統傳回大腦告訴你「吃糯米會脹氣」,這就稱之為「內感受性能力」,也是了解自己身體對於食物反應的「飲食認知」。

過去幾十年間,研究學界一直在探討內感受性與特定物質的敏感度之間有什麼關聯,即將於2021年10月出刊的《Appetite》期刊發現,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關係,且可能會因此影響飲食行為與習慣。

嗜甜的女性,具有高內感受能力

享樂主義的萬惡之一,甜味。是最受到消費者關注的口味選擇之一,也有「獎勵」的性質,但高糖飲食隨之而來的肥胖與健康問題也不得不被正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就提出,高糖飲食的社會現象不應該被忽視,因為除了會引起肥胖以外,也與許多現代疾病相關。

即將於2021年10月出刊的《Appetite》期刊中,研究人員提及,成年人喜歡甜食與自身的內感受能力有絕對相關,與不喜歡高甜度食品的受測者相比,非常喜歡高甜度的受測者具有更強的內感受力,其中又以女性的表現最為明顯,這些說明了每個人的內感受性強度不同,在口味上同時影響著是否嗜甜。

除了在味覺上面愛吃甜以外,高內在感受者被發現在選擇飲食上,因為對於身體生理變化的感應能力更強,所以會傾向選擇更健康的食物,而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用甜度的喜好也許可以成為辨識高感知能力的方法。

了解人類為什麼想吃,有助於臨床肥胖治療

食物的選擇和攝取通常是為了滿足身體能量需求,與心靈上愉悅的需求。

儘管多數人認為,西方國家的肥胖盛行率高,源自於消費者對於高度可口的食品需求大,但高度可口的食品之所以普遍可見,也是符合市場的需求與期待,而這也說明了「享樂主義」在控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代表了心理層面需求,仍然是主宰人類選擇食物的關鍵要素。

但享樂主義橫行下,隨之引起的問題就伴隨著消費者的健康情況,但究竟是什麼在控制著人想吃好吃的「慾望」?可望幫助臨床醫學治療肥胖

了解內感受能力影響飲食的行為與選擇,連動的就是如何解決健康問題。

而本次研究最直觀的貢獻成果是,若是想要了解每個人個體之間的內感受能力的差異,可以透過對甜味的敏感性來判斷,而還有一個發展前景就是可以將這項簡單的測驗方法,應用在肥胖的臨床治療上,更了解因肥胖而困擾的病患心因性、身理性的病因,可望更有效的針對不同的個體開發出不同的治療方法。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糖」成為全球健康新公敵!徵收「糖稅」真的能打擊肥胖問題嗎?
肥胖加劇新冠病情?英國首相:2022年起零食飲料禁止「買一送一」!
好油剷肥油?印加果油真的有那麼神奇?

參考資料

▶Female sweet-likers have enhanced cross-modal interoceptive ab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