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有文化農業才能生根!國小老師許耿肇寫下歸仁農業史 傳承世代記憶

台南市歸仁區紅厝國小教師許耿肇(左)與文史工作者經常帶領民眾走讀歸仁社區,在實際場域談在地文化。(圖片來源:崑山科技大學提供)

採訪·撰文=張語屏

在台南市歸仁區的紅瓦厝國民小學投入教職、行政職務已25年的許耿肇,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踏上屋頂、走出校園,也帶著社會人士老老少少,在社區裡以食農教育培養博雅涵養、文化走讀小旅行,見證農村在地歷史。

許耿肇以食農教育跨域研究在地文化,讓孩童、民眾在生活中寓教於樂。(張語屏攝)

屋頂農場的啟發 打造吸引蝴蝶前來的環境教育場域

2015年在許耿肇擔任總務主任期間,原本希望藉由在校園裡搭建蝴蝶園,讓孩童認識自然生態,卻在推動4年後,發現是一場錯誤。「把蝴蝶關在密閉空間觀賞的教學設計,不符合實際的生態環境,應該是讓校園成為吸引蝴蝶來的環境才是正確的。」

許耿肇表示,在2019年「108課綱」上路同時,歸仁農會剛好主動找上他,便在校園頂樓搭起「屋頂農場」,推動食農教育同時,也實現在室外環境推動通識內涵的教學哲學。

在2022年5月食農教育法通過以前,許耿肇就知曉食農教育的必要性,但也深知課程與師資教學的各種負擔,便以彈性開放方式,在早自習時間裡,集合不需另外修習專業科目的學生到屋頂樓場。

許耿肇透過計畫與校園協力,在校園頂樓搭建太陽能板的「屋頂樓場」,實踐食農與環境教育。(張語屏攝)

食農教育是實現博雅教育的最佳方式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不見得能樣樣精通,但都該懂得怎麼做自己。從屋頂農場栽植不同作物中認識食物與自然,實際上也是與環境共好、互助學習,也學習自主與生活紀律及充實感恩。」許耿肇表示。

花生也是歸仁熱門栽植作物,許耿肇與學生在屋頂樓場種出花生後,經日曬取半乾花生仁能保留天然甘甜,學習如何烘烤出好吃的花生。(張語屏攝)

跨域台灣文化研究 食農老師記錄歸仁農業史料

在實踐食農教育同時,2017年時收到歸仁在地青農打造的歸農棧平台邀請,希望借重許耿肇對台灣文化的研究專長,因而開始採訪記錄歸仁在農業發展時的農村情景與台南食農史料的分析。

原生地在台南七股的許耿肇,除了擁有特殊教育的學術背景,也利用公假進修取得台灣文化研究碩士,移居歸仁後,也積極地對當地文化常民生活,做歷史脈絡爬梳研究,因此也成為他實現社會教育的使命。

「回到歷史脈絡仔細查證,才能正確地訴說與分享,推動最原汁原味的農業文化。」許耿肇談起歸仁的農業歷史,歸仁農會仍現存的百年糧倉建築物雖已無作用,卻是首創以保種為主、特殊設計的八角樓穀倉,保留下來象徵往年豐盛的稻米產業。

「然而,歸仁曾經也有過『天皇米』這件史實,卻是被後人所忽略與遺漏的。」許耿肇感嘆地說。

歸仁曾是提供天皇米的契作「神饌田」

台灣在日治時代1922年開始,因台灣改良稻米的成功,總督田健治郎把台灣加入帶有神道宗教意味的獻榖計畫「大嘗祭」,從台灣東南西北各州,徵選種稻區域成為「神饌田」,並提供經費,鼓勵農民耕作提供優良稻米、蕃薯及小米,台南歸仁則是1925年提供「天皇米」的神饌田之一。

1990年,上皇明仁即位天皇在宮內辦理「大嘗祭」,是鼓勵農民耕作、正視農業專業的意義、也有以農立國的教化意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許耿肇解釋,御用天皇米的農業文化,因政治輪替、歷經工業化時代後已逝,僅剩苗栗公館鄉的「獻榖米」、花蓮吉安鄉的「天皇米」仍保留這樣的文化符號。

歸仁米曾是實至名歸的天皇米,這樣的文化精髓雖然隨著地方發展而隱沒,許耿肇說,台灣農村相傳的「米和糖的二郭對決」民間故事,也點出台灣同時也發展甘蔗與稻米的經濟作物,農民應選擇種植甘蔗或是稻米而苦惱,從此段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也左右著地方文化的發展。

爭取時間 為歸仁爭取「食半年圓」無形文化資產

台南豐富的文化底蘊,藉由歸仁農會的努力與許耿肇的跨域專長,許耿肇約在2017年開始為歸仁爭取「台南市指定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為了讓歸仁即將消失的文化活動「半年圓」能留存下來。

由歸仁農會與許耿肇合辦在年中吃湯圓的歸仁習俗「食半年圓」,讓保有這項習俗文化的長者,傳承到孩童手中。(張語屏攝)

這個只有在歸仁每年農曆6月15日,一年中間吃湯圓祭祖保佑下半年全家平安的傳統習俗,只剩80幾歲的長輩仍在執行。

「也只有歸仁的菜市場會在這個時節賣紅白湯圓,雖然沒有年輕人會做這件事,只要還有長輩在生活中繼續這件事、市場也還在賣,就表示還沒有完全消失。」許耿肇為之振奮地說,因飲食文化不同、宗教祭祖習慣改變及年輕人口外移狀況,像這樣的公認的習俗,只能努力往下紮根,

許耿肇把這個習俗帶進校園,以本業來實踐飲食文化復興。「食半年圓的時間通常已是暑假,因此提前讓國小生,在學期結束前一起同樂吃湯圓,寓教於樂,也參與這項傳統。」

辦活動把人帶到生活現場 為的是留下共同歷史回憶

近幾年許耿肇也規劃文化小旅行、路跑活動、走讀之旅等,把人帶到農業產地、農村故事場景、溪流圳川旁,「要將歸仁農業文化記憶保留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到現場,參與有趣活動,在某棵樹下一起做的事、聽到的故事,不需訴諸曲高和寡的活動,製造屬於現在的回憶,在生活裡參與歷史。」

許耿肇以教師身份,推動環境教育、農業文化的推廣,也推動各項活動,透過尚存的年長者,一起分享舊的記憶,再透過食農教育紮根留給下一代,未來世代都有共同的記憶去證實所流傳下來的文化。

延伸閱讀

歸仁斜槓青農花10年磨一劍!打造農村經濟新典範

證券分析師斜槓百大青農!謝丙寅運用金融專業  建立歸仁小農產業鏈

板金工程師也能種出好荔枝!林仁皇讓歸仁荔枝產期提早 提升競爭力